軍登陸全部毀滅,以後是什麼一個世界?這問題無人可以解答。一人一時一事尚且如此,預言全世界全人類的出處更屬渺茫。 上面的一幅圖解我已經在幾種書刊上載出,其用意就是說明我的歷史觀旨在實事求是,無宣揚某種主義,或追求目的論的宏願。圖上實線表示人類歷史,最長也無逾萬年,大概只有7000年的樣子。歷史上長期的合理性無非表示刻下的立足點因過去事蹟而產生。人類的企圖與願望,以向外的箭頭表示,當然有創造及理想的成分。內向的箭頭則代表自私、惰性和憧憬於過去的習慣,或者可以以基督徒〃原罪〃(original sin)的觀念概括之。兩者之合力即產生現階段的歷史,而標示著下次行動的立足點。這7000年的歷史符合康德所謂〃現象〃,我們只能根據這段實線,設想遼遠的過去和無從證實的未來,有如圖上虛線,勉強湊合於康德所謂〃本體〃(noumena)或〃超現象〃。再進一步的討論屬於神學。要是我逾越這界線,則要違揹我研究歷史講解歷史之初衷了。 答問 問:你提到在財政稅收上講明清帝國與唐宋帝國不同,這不同的地方是什麼? 答:唐宋帝國的財政稅收帶擴張性,從前至後我們可以看到數字逐漸擴充。明清帶收斂性,幾十年後稅收數額尚趕不上人口增加或通貨膨脹的係數。尤以明朝與宋朝比,兩者之間差別顯然。宋朝向經濟最前進的方面著眼,如鑄錢、開礦、經營水運等,所以它的財政稅收單位為銀兩、絹匹、錢,明清反又用人丁之丁及穀米之石。宋朝自王安石以來即用〃免役錢〃將差役折為貨幣交納,明朝又恢復親身服役。唐宋政府設立轉運使,在各地經收轉運物資,明清保留這些名目,卻沒有控制交通工具。全明朝276年所鑄銅錢數,北宋只要兩年即可全部鑄成。這種差別特別值得注意:因為這是由11世紀到16、17世紀,這樣的倒退在世界史裡為僅見。 問:你的批評是自今日的眼光看出,也從外界眼光看出。如果站在中國本位的立場,是不是當中也有很多優點? 答:說得對。我上面講過既有人類即有歷史,明日之歷史,比和今日之歷史不同。 讓我這樣說吧,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情投意合,突然有一段事故發生,他們分手,10年或15年之後各有婚嫁,他們回顧以前分手的情形,必和當時反應不同,可是再隔10年20年,兩人的經歷愈多,再回顧過去,其觀感又必然不同。個人的情形如此,人類的歷史亦然。 明清社會是一種內向(introvert)而帶非競爭性(non�petitive)的組織。只要〖KG(0�08mm〗這兩個條件能保持,當時人無從否定它的優點與長處。當時稅收低,生活容易,承平日久,社會安定,人口增加。明朝276年之內,沒有一個帶兵的將領叛變朝廷。及至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歐洲的啟蒙運動抬頭,中國猶被羨慕。可是要和19世紀的情形對照,我們就可看出這體制之值得批判了。 問:你說及傳統社會人民只有義務而無權利,權威總是由上而下。可是我看過瞿同祖寫的關於清代地方政府的書,他說及清朝官吏對地方紳士的財產相當尊重。 答:他說的是對本地有聲望的人士刮目相看,這與尊重私人財產的權利不同。我們今日所謂私人財產權是普遍的對所有人而言。如果我領有這筆財產,就排斥其他人對它的佔有,同時我也對所有有關的人員有某種義務。一個現代的政府必須保障這種權利與義務,才能展開現代之經濟。顯然的,明清政府無力及此。 問:你看臺灣今日是否已敷設法制性的聯絡,確定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答:據我知道很多條款都已存在,可是大多是行政機關立法,所以稱為章程、規則等,當中恐怕有很多隻顧到官衙的便利,看來還要重新透過立法的程式,才能確定權利與義務。 問:你對臺灣的土地改革與土地稅如何看法? 答:這問題我只好謝絕答覆。我是一個學歷史的人,並且還只用長時間遠視界的觀點看歷史。我只好說我不知此中實情,同時也缺乏判斷的能力。 問:你說及大陸方面的改革,你〃當然〃希望他們成功。那為什麼當然? 答:在我看來中國人民有一個〃公共意志〃(general will)在。這公共意志超過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敵對行為,也無社會階級之阻隔,大家都希望看到中國之富強康樂。國民黨軍隊的第二百師和以後擴充的第五軍,是抗戰期間唯一的機械化部隊,前任師長、後任軍長為熊笑三,他的父親熊瑾玎即為中###員,曾任《新華日報》的經理部長。各位看到日月潭附近為玄奘寺題字的有陸軍上將徐培根,德國留學,也在國民政府裡做大官。他的弟弟筆名殷夫則為共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