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寬鬆的中國金融市場。
讓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創造複雜金融衍生產品的原因。當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時,把持鉅額石油多頭的高盛自然盈利不斷增加,但為了消除價格下行的風險,高盛要求設立價格下限,風險對沖方在價格跌破下限時需按指定價格購買高盛的石油,高盛則達到了避免虧損的目的;當然,高盛需每月支付交易方定額費用以作出補償。
第三章 次貸危機:戰爭的新形式(5)
華爾街避之唯恐不及的定時炸彈在中國卻受到熱捧,隱藏著巨大風險的複雜定價過程在一些中國企業家眼裡卻成為“高階”的象徵,在他們眼裡,這些投資銀行是世界金融領軍者,其產品必然代表最前端的金融趨勢,卻忘記了這些金融領軍者並不是單純的學者,而是唯利是圖的商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作為香港老牌藍籌公司,只因2008年7月1日簽訂槓桿式澳元衍生品交易合約,在3個月後虧損億港元(已變現部分億,未變現部分147億),成為著名的“澳元鉅虧”事件,而這僅是中國企業受害於複雜金融衍生產品的案例之一。
第三次“鴉片戰爭”:金融鴉片戰爭
近代中國在1840年與1856年曾先後爆發兩次鴉片戰爭,侵略者分別為英國及俄、美支援的英法聯軍。2007年8月起,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再次瞄準中國鉅額貿易順差,兩次鴉片戰爭過去一個半世紀後,金融鴉片戰爭針對中國硝煙再起。
一個半世紀前,外國侵略者眼紅於中國的鉅額貿易盈餘,用槍支大炮開啟中國的大門,透過血腥戰爭巧取豪奪中國的鉅額財富,使中國淪陷為半殖民地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