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前7個月套利獲得的250萬美元,在巴林銀行金融成果會議上被稱為巴林銀行的英雄,各界同行認為他在經營日經225期貨時“所向無敵”。
這場巴林銀行的浩劫是怎樣產生的呢?讓我們從日本失去的10年開始看起。自1990年起,日本經濟就在泡沫的持續影響下一直低迷。1994年年末,在新加坡進行套利交易的裡森認為日本經濟已自低迷中抬頭,有機可乘,於是裡森便自主在日本市場投入大量資金做多日經指數期貨。而1995年1月18日的神戶大地震造成隨後幾日東京日經指數大幅下跌,裡森蒙受巨大損失,但他並未就此收手,反而瘋狂購買更鉅額的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妄想日經指數會按其預期上漲以挽回損失。至2月10日,裡森已有55 000手日經期貨加2萬手日本政府債券合約空頭頭寸。沒有最糟,只有更糟。2月23日,裡森的日經期貨多頭及日本政府債券空頭頭寸已分別達到6萬多手及萬手,而當日日經指數收盤已降至17 885點,在高達幾十倍的槓桿作用下,日經指數略微的波動都會帶給裡森上百萬美元的損失。終於,2月24日,裡森出逃,留下時值14億美元的鉅額損失,讓巴林銀行束手無策且孤立無援, 因為其隨日經指數無限擴大的損失對任何金融機構來說,都是無法承擔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 次貸危機:戰爭的新形式(4)
233年的信譽與經營毀於一旦,巴林的悲劇不能說僅僅是由裡森個人的判斷失誤造成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風險放大能力在這場浩劫裡顯現無疑,倘若期貨等衍生產品沒有如此強大的槓桿撬動能力,裡森也許並不會孤注一擲,其失誤也許不會造成如此鉅額的損失。裡森之前只是嚐到了衍生產品成倍放大收益的甜頭,卻忽略了風險與收益總是相當的真理。這場慘痛的教訓迫使全球金融業開始加強監管,並嚴密控制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放大作用。
複雜金融衍生品“侵蝕”中國企業
次貸危機造成全球各國紛紛實施量化寬鬆政策,調低利率,使中國的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但這給中國帶來的災難遠沒有金融衍生工具直接。究竟是怎樣神秘而強大的力量讓其擁有如此巨大的破壞力?
要分析複雜金融衍生工具對中國經濟的“侵蝕”,就不能不提這些“毒品”的起源地—鼎鼎大名的美國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不斷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但是發明者發現,在美國各種嚴格法規監控下,產品投放市場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而相對的金融欠發達地區的吸引力顯著增大。1965年成立的信孚銀行1998年被德意志銀行兼併,而致使其信譽急劇下降的則是1994年前的一宗欺詐訴訟案。寶潔公司購買信孚銀行的複雜金融衍生工具之後不但未能盈利,反而損失了億美元,寶潔公司認為信孚銀行採取了非正當手段隱瞞風險,誘使其上當,最終寶潔勝訴。
金融衍生產品數量繁多,且在當今社會廣為應用,為什麼複雜金融衍生產品卻成為人人避諱的燙手山芋?答案就在於複雜金融衍生產品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其帶給使用者的收益相對於成百倍放大的風險,顯得極其微不足道,而一旦風險成為現實,信孚銀行的悲劇將再次上演,因此美國沒有哪家投資銀行敢於再挑戰法律的威嚴。來自金融監管相對寬鬆的中國的投資者便成為各投資銀行下手的物件。
在近幾次美國的金融危機中,金融衍生工具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歷經傷痛的華爾街對該類金融產品保持著高度警惕,第44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團隊更是規定某些金融衍生產品除上市外不得進行交易等。重重監管及約束下,複雜金融衍生產品在美國本土根本沒有進入市場的機會,各大投資銀行更是對需要承擔的重大法律責任避之唯恐不及,這時寬鬆的新興市場投資環境讓金融衍生產品的創造者們眼前一亮—僅在中國香港,就有近10家華爾街投資銀行成功開闢了複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
普通金融衍生產品(例如遠期、期貨等)定價原理簡單,投資者不需要多高的教育程度,幾乎人人都懂,且其風險相對小;要清楚地理解複雜金融衍生產品則需要極其專業的數理背景,定價者若非擁有深厚的數學功底,都無法勝任,其高風險與定價原理都隱藏在電腦螢幕上上千行的程式碼與諾貝爾獎級別的最新定價理論裡,這樣高階的金融衍生產品怎麼可能讓普通投資者理解透徹?複雜金融衍生產品所帶來的風險隱患是無窮的,這與金融衍生的初衷—風險控制背道而馳,華爾街自然不允許該類產品在市場上投放,於是他們瞄準了起步較晚且管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