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的”;
“二、沒有很好的描寫工農群眾,沒有描寫知識分子和工農的結合,書中所描寫的知識分子,特別是林道靜,自始至終沒有認真地實行與工農大眾相結合”;
“三、沒有認真地實際地描寫知識分子改造的過程,沒有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變化。尤其是林道靜,從未進行過深刻的思想鬥爭,她的思想感情沒有經歷從一個階級到另一個階級的轉變,到書的最末,她也只是一個較進步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可是作者給她冠以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結果嚴重地歪曲了共產黨員的形象”。
本來,《青春之歌》已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中國青年》雜誌又是一本發行量很大的全國性刊物。當它刊登郭開批判《青春之歌》的文章後,立刻在全國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強烈轟動,併為此掀起了一場熱烈的、全國範圍的大辯論。
這是第一篇尖銳、系統地批判《青春之歌》的長篇文章。
《文藝報》也和《中國青年》一樣開闢了專欄,登載對《青春之歌》的各種意見。來稿中以不同意郭開觀點的為多。
有個別人支援郭開的意見,對《青春之歌》提出了尖銳批評。比如《中國青年》第4期發表的張虹的文章,認為林道靜在愛情生活上是不嚴肅的,“先後和4個人發生了戀愛”,已經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林道靜兩次結婚,都是隨隨便便與人同居了事,不受一點道德約束”。並說有些作風不檢點的人會以學習林道靜為藉口,動不動就鬧離婚,把兩性關係看得非常隨便。
《文藝報》第4期上發表的劉茵的文章也說作者在愛情描寫中,流露出一種不健康的情緒。比如作者所極力謳歌的共產黨員盧嘉川在宣傳革命時,卻對一個有丈夫的年輕婦女發生愛情,這是損人利己的,不道德的。
但批評意見是少數,多數人都認為郭開的意見過於武斷,過於簡單。
為此,郭開本人又發表了《就〈青春之歌〉談文藝創作和批評中的幾個原則問題》一文(見1959年《文藝報》第4期)。再次表示:林道靜不是共產黨員的典型,而是一個由憤世嫉俗才參加革命,企圖在革命運動中把自己造就成英雄的人。她沒有認真的和工農相結合,而只是和個別知識分子黨員接觸,沒有很好的到群眾鬥爭的烈火中鍛鍊。郭開還認為林道靜是地主出身,她身上的地主階級的烙印沒有受到應有的批判。
針對《青春之歌》在廣大讀者中受到熱烈歡迎,郭開指出:對那些喜歡《青春之歌》的人應該進行階級分析,看看都是些什麼人。他認為這些人絕大多數是知識分子、青年學生。而工農出身的老工人、老幹部則寥寥無幾。
郭開的辯解又一次激起了廣大讀者對這場討論的興趣,更多的人捲進了討論。
其實,根據母親所收到的讀者來信看,只要是年輕人,哪怕文化程度不高也都喜歡,比如戰士、農民、工人等等。
這麼討論下去,無休無止,顯而易見,多數人是不同意郭開的意見的。在此背景下,《中國青年》第4期發表了茅盾的《怎樣評價〈青春之歌〉一文》,作為這次討論的一個總結。茅盾明確肯定了《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認為林道靜這個人物是真實的,“因而,這個人物是有典型性的”。“從整個看來,我以為指責《青春之歌》壞處多於好處,或者指責作者動機不好的論調,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茅盾也指出了作品的主要缺點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一、人物描寫,二、結構,三、文學語言。但這些缺點並不嚴重到掩蓋了這本書的優點”。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2。不和諧聲音(2)
之後,何其芳在同年《中國青年》第5期發表了《〈青春之歌〉不可否定》一文,指出:郭開雖然在他的文章開頭和結尾說過一兩句肯定《青春之歌》的話,實際上他是否定這部小說的,和許多同志一樣,我認為這部小說不可否定。
他說:“在這幾部小說中(指《林海雪原》、《紅日》、《紅旗譜》等),我當時估計最能廣泛流傳的是《林海雪原》。對於《青春之歌》的吸引讀者的程度我還是估計不足的。這次,《中國青年》發起了關於這部小說的討論,我才重又讀了它一遍,這一次是一氣讀完的。讀完以後,我好像更多地感到了它的優點,因而也就好像更明確地瞭解它廣泛流行的原因了。”
《文藝報》同年第9期發表了副主編馬鐵丁①的文章《論〈青春之歌〉及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