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頭的意念﹑意欲和慾望。人透過“心”這個無色無形的精神機能,獲取有形的物件,並使之表象化。上帝說“年輕時候”,很顯然是指思春期以來,人們能感受到的肉慾或是性的慾望的時候。人類真正開始自主行事,走上惡行道路的時候就是從思春期開始的。 事實上,“耶次艾”這個概念已經被猶太人當作肉慾﹑慾望和權利慾等的總稱來使用了。它有時像火一樣,在人們心中燃起,點燃人各種各樣的慾望。有時,人的心沒有被點燃,卻仍然試圖達成某種慾望。從這層意思上看,將“耶次艾”翻譯為“惡的衝動”更貼切一些,更能表現出這個詞所特有的意味。 “惡的耶次艾”誘導人們享樂,讓人們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猶太人把它稱作是“在店門前轉悠的野狗”。因為它會在店主疏忽的時候溜進店裡,偷吃掛著的魚和肉。一個十分誠實的公司員工突然會挪用公司的經費去賭馬。同事們會驚訝,“這麼認真的一個人怎麼會……。”。這是因為“惡的衝動”巧妙地潛入了他的心中。 特別是在色情和性行為的情況下,“惡的衝動”更容易發生。在夫妻生活中,就是聖人也免不了受到“惡的耶次艾”的影響。耶穌說:“誰都有情慾。見到少女的時候,他已經把她在心中姦淫了。” 將他的這句名言和當時拉比們對“惡的耶次艾”的見解綜合起來看,意義十分深刻。 偶像崇拜也是“惡的耶次艾”作用的結果。偶像也是人的心理的產物,所以崇拜的結局只能是自己崇拜自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惡的衝動的積極面
人在幼小的時候是很單純的。隨著年齡增長,人就會沾染上很多欲望。這不是因為人生來就要揹負原罪。對於罪和惡的問題,猶太人沒有采取悲觀的﹑宿命論的態度。根據猶太教的思想,“惡的衝動”的存在對人們人格的形成是必需的。 至少,這樣認為是有積極性的。食慾維持人的健康,性慾保證子孫的繁衍,所有欲讓人保護自己的家庭和財產;有了權力慾政治才有可能,想在某一方面優秀的慾望促使人提高自己的能力;慾望的刺激讓人從事生產活動。為了經營自己的基本生活,各種慾望都是需要的,而“惡的衝動”點燃了人的慾望 。從生產活動來看,“惡的衝動”的存在是被當作正當的事物得到承認的。 反過來看,“惡的衝動”和世界上別的事物一樣,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所以,人們沒有理由對其進行全盤地否定。有人說撒旦是死亡之神 ,可在舊約《聖經》裡面,撒旦是上帝的使者之一。他只是扮作一個惡人的角色,而不是一個和上帝相對立的異類。有這樣一種積極的評價:上帝為世人創造了三種優秀的品格,即惡的衝動﹑羨慕和慈悲。 “上帝能夠看到他所造的萬物,這真是太好了。”(摘自《創世記》) 這裡,“惡就是善”這種思想變得可能了。當人被“惡的耶次艾”控制的時候,惡的問題便產生了。如果人能對其管理和監督,就能讓生活變得更高尚。猶太教將“惡的存在”理解為對人生固有課題的選擇。 上帝說:“看啊!人們為什麼都在從事惡行呢?我當初創造人的時候,給了他們惡的耶次艾,也給了他們良知,為什麼他們只擇惡而行呢?”。 上帝對亞當說:“伊甸園中的果實你都可以取來吃,惟獨不能採摘長在中央的智慧樹的果實和生命樹的果實。”最初,亞當服從了這個命令,過著順從天意的生活。但是最後,妻子夏娃還是引誘他吃了一枚甘美的智慧之果。這並不是因為他的良知受到麻痺。對於猶太人來說,麻痺的良知是不存在的。“良知”就是什麼時候都以警覺的心去判斷正邪和善惡,而麻痺的良知已經不是良知了。亞當如果當時和自己的良知對話,應該能拒絕誘惑的。亞當的罪就是不遵從良知,放任心中惡的衝動。 人有選擇善或惡的自由。對這個選擇,上帝是不會加以干涉的。人如果順從良知,“惡的衝動”就會在心中萎縮。但是,如果放任“惡的衝動”,良心就會萎縮。那時,良知的呼叫微弱得連本人都聽不見了。  
“惡的衝動”為什麼會存在?
對於“惡的衝動”為什麼會存在這個問題,有如下的說法: “國王將自己和臣民強制性地聯絡在一起,控制住一切自己喜歡的東西,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受尊敬和愛戴的。”在強制性的措施面前,人們伏首聽命,而國王就是用強權來詮釋正義和律法。這種措施本身並不一定算得上是“惡”,但將人們從正義和律法中隔離出去就是“惡”,就是“惡的耶次艾”。 這裡的“惡”就是使用強權的同時被“耶次艾”控制。上帝賦予了世間“惡的耶次艾”,就是希望看到世人克服它後擇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