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2003年一季度又增加300億美元,這一增長事實就足以表明人民幣實際上被低估了。不過,無論用何種匯率均衡模型計算,人民幣的低估幅度也只有15%左右。人民幣被嚴重低估的話是言過其實,但中國官方所言人民幣的匯率水平“非常合適”的說法也值得商榷。
英國的《經濟學家》週刊認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被低估了56%。該雜誌定期比較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在全球各地的價格,其理論依據是兩國匯率基本相當於相同的食品和服務在兩國的價格比。2003年4月,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在美國的平均價格美元,而在中國只要美元,因此《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被低估了56%。
有些國外的分析家認為,人民幣匯率“低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產品價格競爭能力。
首先是勞動力成本優勢。目前,中國大陸以美元計算的勞動力成本非常低,僅為臺灣地區和韓國的1/10,這使中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非常突出,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民幣過分低估所致,人民幣匯率低估使中國大陸的生產者具有超強的競爭力。
其次,人民幣匯率“低估”增強了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使中國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非常低廉,嚴重地衝擊了國際商品市場。
因此,中國出口貿易長期高增長主要得益於人民幣的長期貶值。與1978年1美元=元相比,截止2002年末的1美元=元的匯率比當初貶值了80%。人民幣不僅在名義匯率上,而且在調整了內外通貨膨脹率差距後的實際匯率也在大幅度貶值。
3、“中國廉價的商品造成了全球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是近年來國際經濟中一個熱門話題,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將其稱為“目前國際經濟最嚴重的威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02年工業化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將降到,為40餘年來的最低。《亞洲華爾街日報》日前稱:“通貨緊縮不再是虛幻的威脅”。在美國、日本和歐洲這三大經濟體中,通貨緊縮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過去一年來美國各類產品的物價均下跌,包括汽車、服飾、電腦、傢俱、汽油及取暖油在內。此外,電話、飯店客戶及機票等服務費用也下滑,但醫療保健、住宅、教育以及有線電視等服務費用則上揚。考慮到美國的鉅額外債,通貨緊縮的危險不言而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前美聯儲副主席艾倫·布蘭德說:“如果你在一年前問我,我會說擔心通貨緊縮實在太荒謬了,但是現在有可能發生通貨緊縮。這一問題值得加以討論。”美聯儲對此不敢小覷,繼去年降息11次後,11月初又下調聯邦基金利率個百分點,希望刺激需求,帶動經濟。
日本則已長期陷入通貨緊縮的泥潭中難以自拔,國內物價已連續4年走下坡路,長期實行的“零利率”政策也於事無補。日本《經濟白皮書》承認,在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的相互作用下,日本經濟已陷入惡性迴圈。
歐洲的情況相對微妙,歐元區物價指數一直在2%左右徘徊,但經濟學家稱區內最大經濟體德國瀕臨通貨緊縮,理由是,德國經濟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國內銷售下降,實際利率過高,在財政政策上受制過多,勞動力市場僵化等。
通貨緊縮指的是物價水平持續、普遍下降的現象,其表現一是消費物價指數的持續下降,這是各國政府密切跟蹤的最主要資料;二是工業生產和勞動力的低利用率。
通貨緊縮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頭號殺手,但如何解釋全球通貨緊縮形成的原因以及該採取哪些對策則是目前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全球經濟一片蕭條,而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引起了國際社會某些人的不滿,於是炮製出中國向全球輸出通貨緊縮論的輿論。2002年10月,美國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發表《中國因素》報告,該報告探討了“中國輸出通貨緊縮”問題,儘管羅奇稱自己的觀點被人斷章取義,但由於羅奇自身的影響力,從而在國際社會掀起了“中國是否輸出通貨緊縮論”為主題的大辯論,並迅速演變為一個“西方列國密謀迫使人民幣升值”的政治話題。
以下是羅奇《中國因素》的觀點摘要:
在這份經濟報告中,史蒂芬·羅奇首先對中國因素的堅韌力和繼續迅速改革的決心表示欽佩,“中國推行改革的決心始終沒有動搖,並沒有因國際形勢嚴峻和中國領導層即將換班而出現倒退”,“這是促進強勁增長的高效能燃料,使持懷疑態度的輿論界感到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