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絕版王陵 作者:竹水冷

季馴提出了“蓄淮刷黃”的治水方略。他主張築堤納水歸於一道,反對疏浚支流另開新河,而應當“築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認為“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論,省錢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爭面折中很能打動人心,並且最終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援。

明祖陵:深埋湖底、歷盡滄桑的先祖(2)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麼集淮水之力也不敵黃水,洶湧澎湃的黃河僅憑一點淮水之力就被擋回去,那還能叫什麼奔流到海不復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這裡的淮河河床也被黃水倒灌而增高了,這又使淮水的衝擊力減弱,遇阻即回,沙隨波停,淮水所帶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無力刷黃,又無法從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盡築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氾濫,“不得不久瀦旁溢,汪匯浩蕩,始猶淹漫兩岸,會合諸湖,繼而夏秋泛漲,一望無際,浩蕩龍沙,震驚陵寢,而泗洲之禍歲烈一歲矣”。

潘季馴的治水方針在實踐中被“檢驗”得頭破血流,照理應當重新檢點,這時如果改弦更張,為時未晚。可惜這時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廷爭的工具,成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與權威的凜然不讓侵犯的武器,為此他不僅革除了反對意見的阻撓,而且甚至編造謊言,說祖陵“松柏之鬱茂,護沙之如故”。 就是到了萬曆二十年仍然上疏堅持自己的主張,把分流之議列為病議,痛加指陳。而這時淮泗一帶水患瀕仍,早已成不爭的事實。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靈,在水中煎熬著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潘季馴這樣的大臣的胡作非為?祖宗埋到地下後無聲無息,不言不語,忍氣吞聲,這就註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淪300多年,也註定了後人像哀六國哀阿房宮一樣去慨嘆它的沉浮。

尋覓陵址的曲折過程

按常理說,朱元璋的祖先們既然被追尊為皇帝、皇后,其葬處就應該建陵,並應依制建造帝陵建築。但根據歷史記載,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號,沒有營建祖陵建築,這背後有什麼樣的歷史原因呢?原來朱元璋少時家貧,居住地一遷再遷,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確切葬地。因此,他為尋找祖陵葬地頗費了一番周折。

根據史料記載,剛開始有人告訴朱元璋他家的祖陵在句容通德鄉朱家巷,朱元璋信以為真,即“命築萬歲山,有司修砌路,太祖躬臨拜祭”。不料,他才只磕了一個頭,萬歲山竟然中間分為深澗!他不禁惱怒異常——這豈是我家祖塋,怎能經不起我一拜?於是“重罰言者”,認為這不是自己的祖塋所在。後來,朱元璋經過回憶,想起二姐曾說過祖父的墳墓在泗州舊陵嘴一帶,但具體位置仍無從考察。到了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終於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實位置所在。話說朱元璋的同宗朱貴,他祖父與朱元璋的祖父一起從朱家巷遷到了泗州城北的孫家崗,透過他回鄉查訪,朱元璋終於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楊家墩。這座古墓,因宋朝保議大夫楊浚墓而得名。

這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實的葬地呢?還是因為政治需要而憑空建造的呢?在有明一代以至後來的幾百年中,有一個現象被人們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或者沒有任何人敢於說將出來,那就是既然朱元璋那麼急切地找尋祖父的安葬地,找到了又花費那麼多時間與財力來大規模營建,甚至竟然讓不能隨便動用的國儲來當這個祖陵的總管與總監,為什麼在祖陵建成後竟然沒有來這裡一次進行祭祀並像在句容那樣磕頭呢?是怕一個頭磕下去又會分為深澗嗎?朱元璋是不是對這個祖塋也產生什麼懷疑?朱貴獻的圖是真的嗎?朱貴說楊家墩就是祖陵所在地是得到多個族人證明的,那麼這些族人呢?他是不是也是來邀寵或混個世襲之職的?唯一的與人不同之處,大概就是這個朱貴做得比較聰明比較認真比較像那麼回事。但一向多疑又心機聰慧,特別是深知祖上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死無葬地的朱元璋恐怕不會看不出來。

明祖陵:深埋湖底、歷盡滄桑的先祖(3)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相信朱貴,還要封楊家墩為萬歲山並將祖陵定在這悠悠淮水之濱呢?或許朱元璋心中也是十分苦悶的,因為他很清楚,那個句容的萬歲山不是假的嗎?但是,為了證明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