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絕版王陵 作者:竹水冷

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宮人與內侍石雕各一對。侍立於南神門西側的為宮人,陵臺左右的為內侍。宮人雕像眉目細長,雙肩消瘦,束髮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徵惟妙惟肖。內侍雕像,體態微胖,神情拘謹,手持體現他們身份的球仗和拂塵。四門石獅各一對。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門石獅雕像最為精美。神道兩側立像的排頭兵,經過1 000多年的風雨剝蝕,雕像甲冑的紋飾仍然細膩傳神。文武朝臣雕像各兩對,文臣持笏,武臣拄劍,恭立神道兩旁,象徵著宮廷百官朝儀。藩使雕像各三對,藩使為參加北宋皇帝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代表。藩使刻像於帝陵之前,始見於唐太宗昭陵,是中原王朝同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經濟聯絡的反映。北宋後期,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藩使像於神道兩側與文武朝臣同列恭候,除了不改帝陵規置的原因外,還象徵著各少數民族政權要臣服於大宋皇朝。石虎、石羊各兩對。虎是尊嚴與高貴的標誌。羊,個性柔順,形態淑美,我們祖先造字的時候,有“羊面從美”之說。自漢晉以來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為祛邪之物。

而由南向北看,排在最前的是望柱,又叫華表。宋陵望柱呈八角形,象徵四面八方,其頂部是蓮蕊,底部為蓮座,中部刻有龍紋,是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接下來是象與馴象人,象在宋代是皇家儀仗隊的先導,馴象人一般來自越南,另外象也暗含永珍更新的意義。象之後是瑞禽瑞獸,宋陵的瑞禽是宋陵石雕中的傑作,也是空前絕後的珍品,為其他帝陵所沒有。再後,是仗馬和控馬官,這也是儀仗隊中不可或缺的。

南門有站立的石獅,被稱作跑堂獅,屬“移動部隊”;而宮城門外站立的是,頭戴盔甲、手持斧鉞、雙眉緊鎖、不勝其哀的鎮陵將軍。這些昔日威風凜凜的石像,能看護好太祖的陵寢嗎?('EXC')

明祖陵:深埋湖底、歷盡滄桑的先祖(1)

蒼天並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貴,浩大的洪水依舊滾滾而來,讓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聖土地頃刻間淪為澤國,那些無比忠誠的文臣武將也在這場洪水中相繼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漸至湮沒無聞。明祖陵就成了一個遙遠的傳說,洪澤湖中有個“大墓頭”,這就是那一帶人民偶爾提起的故事……

水底古墓之謎

桑田變滄海,滄海又變桑田,明祖陵從一發現開始,周遭就充滿了傳奇色彩。 1963年,洪澤湖遇到了特大幹旱,水位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這些石像東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們被雕塑成麒麟、雄獅、帶鞍子的馬和牽馬侍從、還有文臣、武將、太監等形象,根據專家的研究,被確認為明祖陵,此時,距明祖陵成為水下皇陵已近300年。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說實話,明祖陵所在的位置並不理想,它並不處於高山大阜之側,而是在有“九崗十八窪”之稱的丘崗之地。當時的堪輿大師劉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並不是完美的萬年吉壤。根據古代堪輿術的定義,一塊風水寶地的地勢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應。三奇即山、水、案;前、後、左、右、為四應;左右有護砂,所謂“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羅城,羅城由山或水組成,相繞四周;遠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為羅城,形成左青龍、右*、前朱雀、後玄武四種態勢為佳;如果周圍無山,一馬平川,則借水勢成龍(水龍),以澤國環抱為上。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國,並無多少妙貴可言。

既然此處風水不好,朱元璋為何不另尋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實朱元璋何嘗不想呢,但是這是他祖父的實際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勢必會洩了王氣,影響大明江山社稷。 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 為了解決風水欠佳的問題,在當年築陵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地理改造,填埋窪地,補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風水要素必具的景觀,這才形成了一塊標準的風水寶地。

都成了風水寶地了,何以明祖陵會被沒在湖底長達300餘年?是先天風水不足,沒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淪?是偶然的自然災難,還是人為的必然導致了這滔滔洪水?有人認為,明祖陵的被淹,天災其實只有三分,還有七分就是人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年),劉大夏築太行堤阻斷黃河北支,使南支奪淮入海後,河道開始紊亂,淮河中、下游連年洪水氾濫,祖陵不斷遭受水患。明萬曆年間總理河道的工部尚書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