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絕版王陵 作者:竹水冷

恰好處於“四象”之間,人文與自然在這裡取得了巧妙的結合。

這樣孝陵就具備了左青龍、右*、前朱雀、後玄武(在風水學上,凡是屋宅,左邊有流水的,稱為青龍;右邊有長道的,稱為*;前面有水塘的,稱為朱雀;後面有丘陵的,稱為玄武)的風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式,這種水,在風水上稱“冠帶水”,也是十分的難得。其實除了風水要求外,這也是朱元璋和他的建築設計師們在刻意利用大自然的地形地勢。朱元璋因勢利導,將三條河納入自己的寢陵範圍,既可以保留洩洪通道,又讓河流為陵墓增色。試想如果朱元璋建造寢陵時將此三條河填平,一旦山洪暴發時,其地下王國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色呢?

開創明清陵寢先河

朱元璋的帝王之宅不僅在風水上佔盡了虎踞龍盤之勢,在陵寢的制度上也可謂獨樹一幟。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透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開創了明清陵寢制度的先河。

首先,孝陵神道建築走向呈彎曲設定,一反前代帝陵筆直排列的佈局形式。神道為何被設計成彎曲狀?其中是否有什麼特殊的用意呢?也許這和朱元璋出身農民有關,做事比較隨意,包括建造自己的陵墓也是別出心裁,不拘一格。也有人說,因為神道環繞的梅花山為孫權的陵墓所在,當時也有人提議將孫權的墓遷走,朱元璋卻敬重孫權是條好漢,於是留著他的墓給自己的孝陵看大門。所以為了避開梅花山使得神道彎彎曲曲。當然,還有一種可能,神道彎彎曲曲是為了順應山水的形勢,因為從風水上看,神道所環繞的梅花山孫陵崗,正是整個陵墓佈局的“近案”所在,“近案”通俗地說,就相當於現代的茶几。

明太祖孝陵: 草根皇帝的地下王國(3)

其次,孝陵陵宮建築佈局,打破了秦、漢、唐、宋歷朝的覆鬥形陵臺和陵垣四面對稱設定“神門”的做法,而代之以“前方後圓”的嶄新的陵寢佈局方式。孝陵的陵寢制度為什麼會形成如此有別於皇陵乃至以前歷代帝陵制度的特殊模式呢?這一點,古代文獻沒有留下相關記載。其原因當與孝陵的卜選採用的風水有關。當時的風水追求皇穴應處於“形止脈盡”之地,通俗地講,皇穴應定在來龍盡端與平坦地帶相交處,亦即“壟葬其麓”,追求皇穴的左右兩側須有“龍虎抱衛”之勢,與穴相鄰的最內側的龍虎護砂與穴之間還須有“蝦鬚之水以定葬口界線”。正是由於孝陵地宮的位置按照當時流行的風水要求選在了鐘山的山脈盡處,亦即山腳下,而不是遠離山體的開闊平原上,所以才導致了孝陵陵制在皇陵制度的基礎上又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刀闊斧的變革。由於玄宮之後緊貼鐘山,左右又有護砂抱衛,地勢所限,於是有了平面為圓形,前設一座明樓的寶城。寶城左、右、後三面臨山的地理環境,直接造成了寶城前縱深佈列院落,安排殿宇的格局。而四面環山,兆域內明堂廣大的地理特點則使得神道長遠深邃。孝陵的這種嶄新的山陵制度,有力地烘托出了帝陵的雄偉高大形象,因而被以後諸陵繼續沿用,並奠定了明清兩代的山陵的基本制度。

神道石像生的秘密

或許正是因為處於“開創”的緣故,沒有先例可依,一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孝陵的石像生因此有了一些我們今天看上去無法理解的特點。

孝陵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每種兩對,共十二對二十四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這些石獸體現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獅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的象徵,又起到鎮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牴觸有罪的人;駱駝是沙漠與熱帶的象徵,它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這在以往的帝王陵神道從未出現過;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即麟、龜、龍、鳳之首,它是披鱗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徵“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常常立下汗馬功勞,它具有“老馬識途”的智慧,“馬不停蹄”的能耐,“一馬當先”的奉獻精神和忠於職守的高尚品德,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鍾愛。據說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一般等到冬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做滾軸,一路上用人力推滾到了孝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