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都知道的傳說,公元1638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現了“迷魂陣”,就是南京的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此說法史書有記載,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稱,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既然朱元璋生前都為自己的歸宿找好了地方,選擇鐘山山陽的地塊築陵,誰不知道他葬在那裡?為何要擺這個“迷魂陣”?莫非朱元璋沒有葬在孝陵,這只是他的一個虛冢?這個謎團,一直到了600年後的一天,才有了新的發現。
1998年的秋天,明孝陵裡走進一群特殊的“遊客”,這些人隨身都帶著外人看上去很奇怪的傢伙,徑直走上明樓,把那些怪傢伙鋪設開,埋頭擺弄起來。這批特殊的遊客就是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技術人員,他們攜帶的“奇怪”傢伙就是精密磁測(GPM)儀器。他們的目的就是探明進入寶城下玄宮的墓道。
因為在此之前,國內所有帝陵的墓道都是在玄宮的南北中軸線上。所以他們以明樓北“此山明太祖之墓”的“太”字為中心,向東西方向各40米,向北210米,形成一個東西寬80米、南北長210米的測網,即他們平常所說的測網A。 為了增加探測精度,科學家們把磁測帶分成了一個個一米見方的網格,逐個仔細探測。
等到16 800個測點的所有資料都出來了,分析結果表明,沒有發現太多的異常。大家一下子都傻眼了,這怎麼可能呢?根據分析結果,技術人員實在看不出明孝陵有大型墓殯的跡象。專家們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這個傳說。民間流傳朱元璋生前濫殺無辜,生怕被人盜墓,因此在死後13個城門同時出殯,所以這裡不一定就是朱元璋真正的陵墓。
如果專家們就此打道回府,那麼這個秘密可能永遠都沒有解開的一天。專家們不甘心,又沿中軸線東側設了B測網,這回發現了異常向東南延伸的磁導訊號,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技術人員信心大增,趕忙增設了東南C測網,終於找到了寶城內明孝陵地宮的中心位置,確認朱元璋就葬在寶城所在的獨龍阜下數十米處。
為什麼朱元璋的地宮和墓道不在南北中軸線上,而是跑到了東南呢?根據探測發現,明孝陵寶城所在的獨龍阜下面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岩石,而方城的南北軸線處恰好是分介面,東面是相對較軟的砂岩,西面是無比堅硬的礫岩。或許正是這些堅硬的岩石阻止了造墓人的施工道路,朱元璋無奈只好將自己的墓道繞了一個大圈子。 只是估計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他繞的這個圈子,讓600年後的人們虛驚了一場。
朱元璋因為遇到堅硬岩石而被迫將墓道拐了個彎,這應該是一個意外,但不知到因為什麼原因,這個意外在大明朝300多年,竟然成了一個規矩。北京的明十三陵,墓道也都遵循著祖宗朱元璋的“章法”,再也不走正門了,全部從偏門進入墓室玄宮。只是老祖宗是從東邊進入的,他們不敢與祖宗相比,只好從西邊開個邊門進入玄宮。 。 想看書來
明太祖孝陵: 草根皇帝的地下王國(2)
緣何“陵”定鐘山
中國曆代帝王陵寢的選址,都講究風水,都必須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即“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對陵址選擇非常講究,希望求得風水佳境,以保大明基業世代相傳,賜福朱氏子孫。根據歷史記載,約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就已在鐘山之陽選下了自己的陵寢吉壤,使這一地區成了禁地,還下令強行遷走了原先在此的千年古剎太平興國禪寺(即蔣山寺,原“開善寺”)。
為什麼朱元璋會對鐘山情又獨衷,渴望在那裡營造自己的地下王國呢?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麼樣的玄機和奇妙之處呢?相傳鐘山古稱“龍山”,早在東漢末年,已被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其險要之勢可見一斑。朱元璋已經選擇了有虎踞之勢的石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作為都城,自然也就會將有龍蟠之勢的鐘山作為自己的安息之所了。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古代的風水學稱“華蓋三峰”,而以中峰最尊。
朱元璋的陵墓就在中峰之南的玩珠峰山下的獨龍阜。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稱“小虎山”,正處於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也具有靈動的“朱雀”風水特徵。而正對陵宮的孫陵崗(今梅花山)與遠處江寧境內的東山構成“近案”“遠朝”的風水形勢,寶城後所倚玩珠峰為玄武象,其低垂的地形正符合“玄武低首”的風水要訣。明孝陵的“北斗星”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