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20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史上,幾乎無人能與愛因斯坦的成就相比,他在科學史上佔據著劃時代的地位。
然而,誰能知道,這個頭髮蓬亂、不修邊幅的猶太人,在中小學時代竟然常常被斥為“智力遲鈍”,甚至被斷言將來“一事無成”。
愛因斯坦在回顧自己的童年時,多次談起他所體驗的驚奇感。他說:“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他認為,學生最可貴的動力是想像力、好奇心、求知慾、學習中的樂趣以及對學習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而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引導學生形成這些能夠啟發創造性的心理能力。他的結論是:“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
畫畫,是培養孩子創造力、想像力的重要途徑。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創造效能不能教》,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學博士黃全愈。其中寫道:
美國孩子學畫畫,老師往往不設樣板,不定模式,讓孩子從現實生活到內心想象的過程中自由構圖。孩子雖然畫得“一塌糊塗”,但十分高興。畫完之後,只問老師“好不好”,而從來不問“像不像”。黃博土說:“回答‘像不像’,是指‘影印’得如何;回答‘好不好’,是指創造得如何。”
黃博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的小學美術老師達琳曾來中國雲南作學術交流。不少中國老師請教她:“怎樣教孩子的創造性?”達琳很困惑:“創造性怎麼能教呢?”
達琳給中國孩子出了一道題:《快樂的節日》。結果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畫聖誕樹,而且畫得一模一樣!她仔細觀察,原來孩子們的視線都朝著一個方向:教室牆上的一幅畫裡有棵聖誕樹!達琳把牆上的畫遮起來,要孩子們自己創作一幅畫來表現這個主題。令達琳感到吃驚的是,那群孩子竟然抓耳撓腮,一副茫然的樣子……達琳老師不得不又把牆上的那幅聖誕樹揭開……
這個真實的故事的確令人深思。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孩子在學畫畫,問題是怎麼學?學什麼?用什麼方法去學?是用“眼”畫畫,還是用“心”畫畫?這可能就是模仿與創造的不同點。
我很同意黃博士的觀點:模仿是一個簡單的由眼睛到手的過程,由於沒有心的參與,可以說是一個類似“影印”的過程。長此以往,雖然技藝越來越高,可想像力卻越來越差。他的眼睛裡有畫,而心裡沒有。眼睛裡的畫只能是別人的畫,只有心裡的畫才是自己的。
有創造性的孩子,往往是用“心”畫畫,正是在“心畫”的過程中,培養了創造力。
北京市和平里四小就是—個注重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學校。有一天,日本教育代表團來校觀摩四年級的美術課。美術老師胡明亮畫了一隻流著眼淚的小鴨子,讓同學們以這隻鴨子為主題,當場創作一幅畫。30分鐘後,全班36名同學創作出37幅畫,令日本教育家們大為驚訝,連連稱讚:“中國的孩子太富有想像力了!”
孩子們都畫了些什麼呢?胡老師把同學們的作品帶給我。
趙亦鑫畫的是《失去自由》。小鴨子被關在鐵籠子裡,望著一群高飛的大雁在默默地流淚。
陳溪畫的是《不準動!》。一個戴著假面具的人,正用槍口對準一隻流淚的小鴨子。
李佳畫的是《水汙染》。小鴨子從被汙染了的河裡叼起一條小魚,而小魚只有骨頭架子,小鴨子傷心地哭了。
最精彩的是唐小晰的《觸景生情》。一隻小鴨子呆呆地站在“烤鴨店”門前,看到爸爸媽媽都被掛起來烤熟了,自己成了“孤兒”,不禁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我想,如果我們的美術課都能像胡明亮老師這樣教,讓孩子們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那孩子可就解放了。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人類的發明,都來自大腦。一個奇妙的主意怎樣才能產生出來呢?這就要張開想象的翅膀,打破原有的模式,學會重新組合,把不方便變為方便。比如:
改變的方式。把兩輛汽車摞在一起,改成雙層,讓它的容量加倍,也可以把汽車減半、擴充套件、切開、拉長等。
代替的方式。用小球代替鋼筆尖,製造出圓珠筆;用網際網路代替傳統的通訊方式。
重組的方式。把耳機和收音機組合在一起,成為“隨身聽”;把商場和地鐵車站連在一起,地鐵的出口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