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往裡裝,產生的是滿足感;而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
愛是什麼?
愛是一種感受。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的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記得有一次,我去重慶開辦“知心電話”。重慶團市委少年部部長饒勤帶著她四歲的小女兒陪我去風景區遊覽。
一進山,小女孩就問我:“你來過這裡嗎?”
“從來沒有來過,如果迷路了,我肯定找不到家。”我裝做很為難的樣子說。
“沒關係,有我呢!”小女孩馬上用力地拉住我的手,滿有把握地衝我說。
“好,好,有你我就放心了。”我高興地回答。
要坐纜車上山了。那種纜車我還從沒坐過,心裡真有點兒緊張。
“不行,我害怕。掉下去要摔死的。”我假裝擔心地說。
“別怕,有我呢!”小女孩老練地扶我上了纜車,緊緊地挨在我身邊,微笑著對我說,“怎麼樣,不害怕了吧?有我你就可以放心了。”
我一下子被這個可愛的女孩感動了,我覺得,被孩子愛、被孩子“關懷”的感覺真好!
分別時,她問我:“你玩得高興嗎?”
我蹲下身來,看著她那雙美麗的眼睛,動情地說:“今天幸虧有了你,我玩得太高興了,一點兒也不害怕了!”
“下次你來,請打電話通知我,我還會來陪你!”女孩一臉真誠地說著,從兜裡掏出一張寫著她家裡電話號碼的小紙條。
第二天,她的媽媽告訴我,女兒回家後興奮異常。她對爸爸說,自己是一個重要人物,如果沒有她,“知心姐姐”可就“慘”了。
對成人來說,接受孩子的愛是幸福的、快樂的;對孩子來說,給予別人愛,別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愛更快樂!然而,我們許多的父母,卻把孩子愛的機會壟斷了,愛的權利剝奪了。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種各樣成人的愛包圍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強大”、比孩子有“實力”,孩子沒有愛大人的機會,反而被大人愛得“死去活來”。
一個女孩正在家裡寫作業,爸爸下班回來了。孩子剛剛在學校接受過愛的教育,她馬上倒了一杯茶水,遞到爸爸面前:“爸爸,請喝茶!”
誰知,爸爸冷冰冰地說:“去去去,寫作業去!別趁機跑出來玩!誰用你倒茶,多考個100分比什麼都強!”
孩子心中剛剛萌發出來的愛的火花一次又一次被父母無情地撲滅了。漸漸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別的什麼都不需要了。然而,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達到的目標啊!於是,許許多多孩子變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關心別人,也不懂得愛別人了。
遼寧省的一份調查表明,59?郾18%的家長在養育孩子上不惜代價,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每月給孩子零花錢在50元以上的佔27?郾02%,其中超過百元的佔7?郾85%。孩子每週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極少,18?郾72%的學生根本不參加任何家務勞動;47?郾78%的學生只參加1小時以下的家務勞動。因此,60?郾12%的學生不會洗衣服、做飯;54?郾75%的學生上下學時需要家長接送;7?郾81%的孩子能“講究衛生”,41?郾19%的家長是把洗腳水端到孩子面前的(“經常如此”的佔4?郾8%,“偶爾如此”的佔32?郾6%)。
就這樣,“累壞了”父母,“閒壞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認為,這些是父母應該做的,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兒,給孩子一點兒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視孩子為小雞,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換個位置、換個形象吧!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能頂天立地。
第十五章 雙贏的訣竅是什麼……溝通九招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讓孩子透過語言把所有的感情……積極的和消極的……都表達出來,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寫在前面
一年春節,我和高中同學聚會。昔日的老同學一說起他們正在上學的孩子,一個個都唉聲嘆氣。
一個同學對我說:“我們這代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