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也要關心自己的兒子。
我有位朋友,她兒子四歲時,幼兒園老師曾告訴她:“你兒子的包皮有點兒長。”當時,這位媽媽沒有在意,心想:孩子長大就好了。
轉眼間,兒子到了十六七歲。有一次,媽媽在家裡的衛生間發現了幾根牙籤和細細的小棍。她很吃驚:這孩子在幹什麼呀?她不禁擔心起來,可又覺得不好過問。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了,精神狀態很差。終於有一天,兒子皺著眉頭對她說:“媽媽,你帶我去醫院吧,我已經撒不出尿了。”
媽媽急忙把兒子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後把她罵了一頓:“你這媽媽是怎麼當的?孩子的尿道都快堵住了,早應該看急診!”
這件事告訴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兒童成長髮育時期的身體健康,有些男孩青春期不健康的行為,就是由於家長在孩子幼年時的疏忽造成的。假如我們在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及早解決他們的身心疾病,就能幫助孩子度過“危險的青春期”。
我們一直有個傳統觀念:如果生了女兒,就會特別注意保護她;如果是個男孩,似乎就沒有什麼保護問題,就像俗話說的:“生了女孩別受害,生了男孩別學壞。”現在的教育往往對男孩的研究不夠,假如對男孩的生理變化不留心,男孩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從身體發育來看,女孩好像比男孩早熟。但從性發育的角度看,比如性喚起、性幻想等心理,男孩要比女孩出現得早。從這個意義上講,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壓力大,擔心、疑慮也更多一些。並且,男孩詢問這類問題很難啟齒,怕父母說他是個壞孩子,因此只把困惑埋在心裡。
我曾經接到好幾名大男孩打來的諮詢電話。他們一開始總是謹慎地以問同學的事情開頭,感覺我的態度平和,沒有什麼“危險”後,才慢慢地吐露實情。
有一箇中學生看了我寫的文章《關心你的男孩兒》,打電話問我,為什麼包皮會長?和手淫有沒有關係?包皮多長就需要去做手術?手術疼不疼?……我一一作了解釋。
4.丟掉懼怕心 找回保護心(2)
他一共給我打過三次電話,一次比一次問得具體,也可以說是對我這個“知心姐姐”的信任一次次地加深。交談中我發覺,男孩提出的問題,有的是親身經歷,有的是看了黃色書刊後產生的性幻想。其實,這個男孩提出的問題任何一位父親都應該能夠回答。家裡有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最好買幾本衛生常識的小冊子放著,讓孩子隨便翻看。你可以不必有意讓他看,因為那樣他反而不好意思。但如果家長沒有注意到這些,孩子就可能接觸一些不健康的書籍,反而會把孩子對生理及性的概念帶入歧途,最終會害了孩子。
我還接到過一個初中男孩的電話,開始他問我手淫怎麼辦,我輕鬆地回答:“手淫沒關係,每天晚上到戶外活動活動,睡覺前用溫水洗洗臉和腳,不要看汙七八糟的書,睡覺時不要蓋太鬆軟的被子,把手放在外面,睡醒了就起床,別賴在床上……”
我講完這些,他沒有放下電話:“不光是這些……”
“還發生了什麼情況?”我關心地問。
他講述了他去公共浴室洗澡時被幾個成年男人玩弄的情況,我聽得心驚肉跳,囑咐他要立即把這件事告訴爸爸,並去公安局報案,他們這是犯罪行為。可孩子說:“我是自願的……”
“那你為什麼打電話告訴我?”我有點兒納悶了。
“我現在天天拉肚子,很難受,但我擺脫不了……我是不是很壞……”男孩的聲音哽咽了。
“不,不是你壞,是你太無知了!你遇到了壞人,要有勇氣從困境中走出來。不要害怕……”
接著,我告訴他“自救”的辦法。他很感激我,因為他從我這裡得到“我不是壞男孩”的結論,他要勇敢地走出“罪惡感”的泥沼。
青春期的男孩子需要有成人的幫助,來確認他的某些“奇思怪想”是不是正常。看來,父親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在男孩從性萌動到性成熟的過程中,特別需要父親的陪伴。如果你是男孩的父親,應該適時地把一些生理發育方面的知識告訴給他;在兒子上初中以後,要特別留心孩子是不是遺精,都在看些什麼樣的書……發現了問題,不要大驚小怪,大發雷霆,而要冷靜地同時又是親切地把青春期衛生知識告訴孩子,還要告訴他一個男人發育成熟後在性的問題上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從而讓孩子能把握自己的性衝動和保持健康的心理。
在社會上,還有一些大男孩搶劫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