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約定了接聽電話的時間。
這一天這一刻終於盼來了。
那天下午,我正好去京西賓館採訪來京參加模範殘疾人大會的失聰少女周婷婷。接電話的時間已到,可採訪還未結束。於是,我請賓館經理幫忙。經理也有孩子,聽說田柯的事,很是感動,立即派人在房間裡加了一部揚聲電話。這樣,屋裡的人都能聽見田柯的聲音。
“你好!你是田柯嗎?”
“是啊。您是知心姐姐嗎?”
“是呀!”
“知心姐姐,告訴您,現在在電話旁有我的父母、老師、同學和村裡20多人呢!我家都擠滿了,大家都想聽聽您的聲音……”遙遠的地方傳來田柯興奮的聲音。
“聽你媽媽說,你有話要跟知心姐姐說。”
“對呀!我要謝謝您,是您的書讓我媽媽不再罵我了,而且老鼓勵我,現在我進步了,我當然要感謝您了!”
田柯在電話裡講述了自己的變化、班裡同學的變化,同時轉達了他們的老師對“知心姐姐”的感謝。
看,這就是“愛的語言”,這就是“愛的鼓勵”,幾句鼓勵的話竟然真的能夠改變一個孩子。今天,我也要和田桃花一起說:“‘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4.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
聰明的父母總會給孩子留點“渴望”的餘地。
渴望,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六一”不僅是孩子們的節日,也是大人向孩子“奉獻”愛的日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在大人看來,今天的孩子夠幸福的了,比自己小時候不知道強多少倍。可是,當我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卻發現今天的孩子並不快樂。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他們被過量的好東西淹沒了,他們無法在渴望中體驗快樂了。歡悅產生於強烈的需要得到滿足之時。沒有需要,就無所謂歡悅。對一個渴得要命的人來說,一杯清水勝於金子。如果一個孩子總沒有渴望得到某個東西的機會,該是多麼不幸啊!
記得共和國成立10週年時,10歲的我被選為北京市獻花隊的成員,去人民大會堂向中央領導獻花,去機場迎接外國貴賓。當時,家裡沒有錢給我買新衣服,媽媽答應親手為我縫製一條揹帶裙。我盼啊盼啊,當我穿上那條嶄新的紅白格揹帶裙時,喜悅和感激的心情難以言表。事隔40年,媽媽在燈下為我趕製新衣服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我至今認為,那是我50年中穿過的最漂亮的裙子,雖然布料只是人造棉的,但那是我朝思暮想後得到的,於是我倍加珍惜。
今天的物質生活水平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愛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發現,過分充足的東西竟然剝奪了孩子的快樂。什麼都來得輕而易舉,他們感覺無所謂,不珍惜也不興奮。孩子還不想騎童車的時候,你就為他買來了,他便沒有了學車的興趣;他不想讀的書,你非要買回家不可,他連看也不看,可是他自己借來的書,卻讀起來如飢似渴……這種事情在生活中真是屢見不鮮。
我大哥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他回憶說:“上中學的時候,我特愛擺弄木工活兒,可是家裡的刨子很難使。一次,我想用一條硬木椅子腿刻一把小提琴把,希望買一個刨子。雖然只需要五塊錢,但當時家裡生活困難,不好意思向媽媽要。媽媽知道後說,你能做成就給你買。我用舊刨子滿手磨出了水泡,最後終於做成了。媽媽給我買了新刨子,當時真是如獲至寶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現在,我對兩個女兒也是這樣。她倆在美國讀書,從上中學開始,我就讓她們利用節假日自己打工掙錢了。我常對她們說:‘想要漂亮衣服嗎?想住寬敞房子嗎?自己去掙!’她們學習都很努力,知道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奮鬥。”
人總是在得不到時最想得到,輕易得到的東西反而不珍惜。要做聰明的父母,就給孩子留一點兒“渴望”的餘地吧!
5.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
善於收集愛的細節的人充滿激情。
細節,最容易感染人。
一部小說,催人淚下的往往不是那恢弘的大場面、大事件,反而是一些小小的細節。
我的體驗是,善於發現愛,感受愛,把愛的細節當做“珍珠”一顆顆串起來珍藏的人,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這“珍珠”使他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不斷產生生命的激情。
細節,需要發現,更需要感悟。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
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