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令最終能在新政體下保留實力,以便爭回主導權。
不過倒幕同盟並不信任幕府舉動,決心發動以“王政復古”為名的政變,建立由天皇主導的新政府。
德川慶喜面對朝廷及倒幕派的苛刻要求,迫於一戰,帶領幕府軍一萬五千人由大阪進攻京都,決戰為數五千人的政府軍,最後幕府軍卻於鳥羽及伏見兩地大敗,慶喜只得逃回江戶。
最後,慶喜在海軍奉行勝海舟遊說下,同意投降,在1868年5月,德川慶喜交出江戶,改封於靜岡,領70萬石地,德川幕府在江戶265年的統治結束。1868年處分德川氏時,決定由田安龜之助(德川家達)繼承宗家,封於駿府七十萬石。7月慶喜遷至駿府。
德川慶喜作為幕府最後一代將軍,主動交還大政,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亡國之君”,深受日本老百姓的同情,至少,在華皇所在的1879年這個時候,‘武士道精神’還沒有在軍隊中深根發芽,更沒有在整個社會中深根發芽。
大明的崇禎皇帝做了十七年皇帝,但大明亡啟於萬曆末年和天啟。
溥儀當了三年皇帝,會有人說清朝滅亡怪他麼?
只有一年將軍之位而已。和所有末代統治者一樣,慶喜也想改革。但他接手時已經來不及了。
論敵人,他上臺時,薩長已經成了氣候。對內,他倡導的公武合體來不及了,因為孝明天皇死了。倒幕派是拿到明治天皇命令的,有合理性。
對外,法國和英國都覺得幕府倒了更有利。
所以大政奉還,已經是德川慶喜當時作為將軍,所能做的最優的解決方式:儘量少流血交接勢力,避免了日本內戰。保留實力,獲得了一定的輿論支援,所以才有王政復古。
大政奉還不一定是大公無私的,畢竟後面有王政復古這個未遂的復辟戰爭。他肯定有私心,但從效果上,日本算是經歷較少的戰亂,進入了下一個時代。
這就是華皇所不允許的,華皇不允許日本人進入殭屍軍國的狀態,一旦進入了殭屍軍國的軌道,這小國,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當然,即便華皇使用了這麼多手段,也無法避免日本最後仍然會走上殭屍道路,但是在那之前,無限削弱這個殭屍,對於華皇和華國來說,是最好的方式了。
維新之後各類區域性戰實在不少,德川慶喜也不算是最鬧騰的那個。
鳥羽伏見之戰,德川慶喜也沒表現出逆天的軍事才華,政治人物的公德和動機,是無法具體評價的,太細微錯綜複雜了。
從效果上看,大政奉還以及失敗的王政復古,對當時的日本是相對好的選擇。
德川慶喜沒有拼死一戰,但避免了日本浴血,算是有功了。
比起家康當年打大阪一次又一次,他算是折騰得少了。
交接政權的末日掌權者很多,德川慶喜,算是外部條件最苛刻、作為也相對開明,所以結局也比較好看的一個。自己對新時代也挺配合。這是一個末日掌權者比較好的結果了。
換個誰擱他身上,未必做得多好最多是在新時代,為幕府派多爭取些權益罷了。
至於私德,他算是很不過問政治的人了。油畫、攝影、開汽車,很新潮的一個人。從小接受很正規的教育,人還挺端正的。
總之,德川慶喜各方面的條件來說,符合一個傀儡老大的全部,是無可替代的人選,這也是為什麼李鴻章會提出,要麼德川慶喜來九州島,華軍可以退到福岡和久留米以西地區去,要麼,就讓日本政府將整個九州島割讓給華國,作為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賠償。
李鴻章在此前和華皇達成了共識,獲得了華皇的首肯,但是此後的程序,華皇全權交給李鴻章和軒建章兩個人掌控,這次對下關城發動攻堅戰,主要是因為華皇臨時來了電令,為了配合華皇在歐洲的外交,而展開的戰役。
軒建章拿下了下關城之後,華軍第一野戰師第一旅第一團駐守下關城,華軍第一野戰師第一旅第二團駐守北九州城,兩個團互為掎角之勢,而西鄉從道在下關城外圍重新集結軍隊的同時,火速向日本京都請求增添兵馬和糧草,準備反撲,雙方的第二波大戰一觸即發。
“你那邊情況怎麼樣?”李鴻章親自撥通了軒建章的對講。兩個人一個在下關城,一個在長崎城,卻彷彿在身邊一樣。
軒建章和李鴻章用的已經是無線電對講,華國在電子通訊上,走在了整個時代的最前端。
“很好啊,大軍修整已經結束,彈藥也夠支撐一次高密度的戰役。”軒建章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