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入華的聯合**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蕩,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慈禧、光緒等一干人逃亡陝西西安,隨後慈禧以光緒之名下”罪己詔“,通電李鴻章急速從廣東北上與洋人談和。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搶掠,無惡不作!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裡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
除出兵八國外,另外又加上三個國家比利時王國、荷蘭王國、西班牙帝國。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雖然這種悲劇還沒有發生,但是萌總裁對於這些列強的憎惡,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分毫,反而因為重生的關係,更加憤恨!
所以,讓曾紀澤以外交副大臣的身份出訪歐洲,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為了國家利益,找尋盟友而已,並不是萌總裁要和歐洲人親近。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是弗蘭茨卡爾大公和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女蘇菲弗裡德里卡公主的長子,因伯父斐迪南一世無嗣,他被教育成為國王假定繼承人。
1848年曾在義大利參加鎮壓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反抗奧地利統治的起義,當革命蔓延至帝都維也納時,奧皇斐迪南一世因精神原因被迫遜位,弗蘭茨於12月3日在奧爾米茨登上帝位。
在他統治的最初10年即所謂的“新**政體”時期,他親自制定外交政策和戰略決策,與首相和外交大臣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一起開始恢復帝國秩序,1850年11月以武力威逼使普魯士簽訂奧爾米茨條約,解散德意志邦聯,向奧地利稱臣,這被普魯士人認為的第二個耶拿之恥。
但首相在國內的粗暴統治和不容異己的警察機構激起了人們內心的反叛情緒,當1851年政府撤回1849年在革命壓力下答應制定憲法的許諾時,這種情緒變得更具威脅性。
撤回許諾的後果深遠,導致自由黨對弗蘭茨約瑟夫的統治長期不信任,引發了1853年在維也納行刺奧皇的企圖和米蘭暴動。
施瓦岑貝格於1852年去世後,弗蘭茨約瑟夫不再任命首相,自己獨攬大權。
他雖然很勤奮但智力卻並不高,在複雜的國際政治中常常走錯路數。
奧地利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錯誤主要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不顧俄羅斯帝國對他的一貫支援,調動駐加利西亞的軍隊到俄國邊境,迫使尼古拉一世從多瑙河沿岸撤軍,這造成了兩國永久的裂痕,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前悲嘆奧地利的背叛:“我是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居然指望別人知恩圖報。”
而西方國家則因為他並沒有直接參戰,把他看成企圖不勞而獲的奸詐人物,最後他兩頭不討好。
因為國內複雜的財政問題,他在1859年開始削減軍費,但又中了加富爾的詭計,忍不住挑撥而向撒丁王國宣戰。
沒想到抓耗子卻帶出大象,法國的拿破崙三世變臉和翻書一樣快,毫無徵兆的突然拔刀幫助弱小的撒丁,歷史上第一次透過鐵路機動迅速把10萬大軍帶到義大利戰場,預想的邊防軍懲罰作戰變成了大國間的主力對抗,弗蘭茨親在趕到戰場也沒有絲毫作用,兩軍的指揮都顯得雜亂無章,而奧地利顯得更亂,索爾費裡諾戰役的失敗嚴重損害了奧地利的軍事聲譽。
7月他匆忙的締結了《自由鎮和約》將倫巴比割讓給對手以結束戰爭。
戰敗後出現的危機氣氛促使弗蘭茨約瑟夫重現開始注意憲法問題,憲法試驗期……聯邦制憲法和中央集團期憲法交替試行,直到1867年。
在1864年對丹麥戰爭中,約瑟夫與普魯士結成同盟,企圖以此拖延其在德意志的支配地位,但卻徒勞。
普奧獲勝後,爭吵發生了,雙方的戰爭不可避免,普魯士與撒丁結成同盟,形成對奧地利的夾擊之勢。
外交官提議透過法國拿破崙三世之手,將威尼斯讓給撒丁來避免這種不利態勢。
雖然註定要失去威尼斯,但約瑟夫卻認為不經一戰就失去一個省份有失體面,死也要死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