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七月,太監劉元斌監軍南征,不但擁兵不戰,班師回山東時,還“焚掠擄汙,殺良冒功”[173]。
扼制大將:天啟時,名將孫承宗戰功卓著,魏忠賢先是派人去拉攏,承宗不為所動,甚至打算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兵鋤奸,翦除魏忠賢,忠賢便施展種種陰謀,扼制孫承宗,使他動彈不得,只好請求免職。又如崇禎時清兵攻入牆子嶺、青口山,薊遼保定總督吳阿衡正喝得酩酊大醉,被清兵殺死,京城的形勢迅速嚴峻起來。名將盧象升奉命率軍保衛京師,極力主戰,給清軍以迎頭痛擊,但監軍的太監高起潛卻夥同楊嗣昌高唱主和調,對盧象升處處掣肘[174]。盧象升既非三頭六臂,最後只能是身先士卒,沙場捐軀。
三、明朝宦官與軍事(3)
佔役買閒:所謂佔役,是指宦官將士兵私有化,隨意指使,從事各種勞役。所謂買閒,是指吃空餉,花名冊上士兵的名字,大部分不過是虛晃一槍,徒有其名而已。《明史·兵志一》指出,崇禎時“兵惟註名支糧,買替紛紜,朝甲暮乙,雖有尺籍,莫得而識也”。又說:“大率京軍積弱,由於佔役買閒。其弊實起於紈之營帥,監視之中官,竟以亡國雲。”這論述完全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如成化初年,宦官鄭忠役佔軍伴,辦納月糧。弘治時宦官劉恭在遼陽“私役軍餘千餘人,佔種官地三百餘畝”[175]。嘉靖時宦官佔役,更形嚴重。如嘉靖七年(1528),右僉都御史翟鵬巡撫寧夏,發現邊政荒衰,“壯卒率佔工匠私役中官家”[176],幾乎成了宦官的家丁、家奴了。至於買閒,嘉靖時蔣冕在《乞革去武忠御馬監並團營管事揭帖》上指出,提督團營的太監武忠,就曾經“賣放軍人二千有餘”[177]。諸如此類的吃空餉,顯然是不可勝計的。
(二) 擔任鎮守和守備
所謂鎮守和守備,本來都是武將的職銜。《明史·職官志五》記載:“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一般說,總兵官擔任鎮守,而守備由參將擔任。隨著宦官權勢的膨脹,各地的鎮守、守備,逐漸由此輩把持。追溯其歷史蹤影,永樂時已見端倪。據說,建文帝對宦官很嚴厲,朱棣起兵後,宦官紛紛倒戈,跑到他的大營裡,報告朝廷的種種政治、軍事的機密,作為投靠新主子的見面禮。朱棣即位後,這幫宦官邀功不已,朱棣便從中選了一批,與出鎮貴州、廣西、寧夏諸邊的顧成、韓觀、何福等同往,但“賜公侯服,位諸將上”[178]。永樂末年,各邊鎮守宦官日漸其多,作威作福,大有將總兵官取而代之之勢了。史載:“自文皇任宦官監軍分鎮,遂至擅用威福,激生事端,一時邊鎮總兵為所脅制,往往畏之。”[179]隨後,鎮守太監的頭銜終於正式出現。洪熙元年(1425)二月,“敕甘肅總兵官都督費、鎮守太監王安”,王世貞指出,“此鎮守之始見者也”[180]。宣德元年(1426),漢王謀反,宣宗遣指揮譚順、內官黃讓、內使陳錦助平江伯陳碹鎮守淮安,這就表明了宦官已經開始擔任內地鎮守。正統年間,由於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福建爆發了葉宗留、鄧茂七起義,一次就派出了多名宦官分守諸府。“土木之變”後,為強化封建統治,凡各地險要之處,都設立了鎮守太監,連同總兵官、巡撫都御史,被人稱為三堂[181]。成化年間,各地的鎮守太監不僅統統被保留下來,而且還不斷增加。當時的御史汪奎在奏疏中即曾指出,各地的鎮守、守備宦官,比天順年間多了好幾倍。僅就京師附近而言,在薊州、永平、山海關、密雲、古北口、居庸關等處,都派了鎮守內官;鯰魚石等處、黃崖口等營、臺頭營、永平太平寨、青山營、峨眉山營,遵化、灤陽等關,劉家口等處,黃花鎮、紫荊關、倒馬關等地,都派了守備宦官。正德年間,又有所發展,邊關隘口,幾乎全部派了守備宦官。這些鎮守太監直至嘉靖八年(1529)後始革。但十七年(1538),又復遣內侍出鎮守。據《萬曆野獲編》載,當時“雲貴、兩廣、四川、福建、湖廣、江西、浙江、大同,仍各設一人。”但比較而言,在整個明朝歷史上,嘉靖時期,是宦官不得志的時代。嘉靖十八年(1539)四月,新恢復的鎮守內臣均被撤回。其後,隆慶、萬曆兩朝,鎮守、守備,雖恢復設定,但都很少,而萬曆時期的不斷派到全國各地的礦稅監,實際上遠遠超過了鎮守、守備太監的作用。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政,宦官勢力最為囂張,所謂“內閹紛紛出鎮”[182],表明鎮守太監又恢復了設定。而至崇禎時期,雖然曾一度裁抑宦官,但很快又恢復重用,朱由檢越是感到明王朝岌岌可危,越是乞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