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中國大形勢 作者:換裁判

集型產品比例;在進口品中,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例大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例。這表明,美國其實在利用對外貿易來節約資本和安排過剩勞動力,而不是相反。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80年代及以後的貿易格局,與這一理論也相悖。因為按照這一理論。發達國家之間要素稟賦已經越來越接近,要素價格也相差無幾,因此,發達國家之間貿易應該越來越沒有必要;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額應該不斷擴大。可是,現實的情況卻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在全球貿易總量中一直在上升,而南北貿易額所佔有比率卻趨於下降。更不好理解的是,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將使全球不同國家生產要素價格趨於相近或相等,但現實情況卻是,儘管貿易自由化程度在提高,但資本、技術等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的相對價格之間距離卻一直在拉大!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距就是在科技方面,如果發展中國家要想趕上發達國家就必須在科技方面下功夫,而比較優勢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擴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差距,因此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肯定被越拉越大。

另外現在國家貿易已經是不同的科技分工,比如即使是發達國家其各自的技術優勢也不同,因此各種的產品成本也不同,因此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著貿易。

比如在韓國現代汽車在1985年就已經“走出去”,在加拿大設立了年產10萬輛規模的車廠,臺灣的臺塑和大陸的海爾在美國都建有自己的工廠,如果按比較優勢理論,這些都解釋不了 。

中國與亞洲四小龍不同的是,中國不是世貿組織成員,中國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才終於在2001年正式成為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這之前中國可以說不具備發展對外貿易的有利條件。中國堅持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相應的還導致了一大批高科技專案的下馬,這導致了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落後。

第十一節 創新就是要爭第一

據媒體報道,林毅夫曾在近年的一個學術論壇上表示,如果中國經濟按現有方式繼續發展,非常有可能再維持這樣的速度20年,甚至30年。那樣,2030年的中國將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

林毅夫的言論多麼熟悉!十年前,林毅夫就表示中國實際的經濟水平由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形而被掩蓋。如果按照世界銀行以國民購買力水平統計GDP,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國家。只要中國繼續以這樣的速度發展經濟,將會在2015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如此驚世駭俗之論讓大家一遍譁然。林毅夫一直在給大陸同胞開著這樣的期票,只是不知道他是怎樣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時間,由2015年悄悄順延到2030年。不知道是有意補充,還是一種流行表演。

有學生曾問林毅夫:中國沒有高科技怎麼辦?這位著名經濟學家肯定地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不需要高科技,又有學生反問:西方有專利保護啊?林教授的回答:我們中國人也有一個法寶,——盜版!經濟學家可以這樣看問題,太荒唐了!

中國經濟的“堆頭”遠遠超過了德國、日本,可是要論貨色、品質,幾乎沒有任何可比的優勢,如果按他的方式追趕下去,幾乎永遠沒有可能趕上人家,除非人家爛掉。

林毅夫生於臺灣,從臺灣大學中途棄學從軍,成為一名“模範青年軍官”。但他又於1979年做出更為大膽的選擇,從金門抱著兩個籃球深夜遊到了大陸來,先後在北京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7年回到大陸後,也許因為既有國家大義的政治光環,又有臺灣成功經驗的經濟智慧影子,立即成為最耀眼的主流經濟學家。如果沒有人提示,人們根本讀不出林毅夫文章裡的臺灣背景,臺灣經濟的騰飛靠的是技術創新,而他卻主張中國發揮所謂的“比較優勢”,反對中國企業創新。

透過盜版或模仿獲取技術已經不可能

我們就分析一下他的“盜版技術論”是否站的住腳。對於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工業革命的成就,模仿起來非常容易,只要買幾臺樣機,進行解剖,就可以仿製相應的機械裝置,有了機械裝置就可以生產出產品,彭德懷曾經說過“國家競爭拼的就是鋼鐵”,這句話在當時非常的正確,因為當時的各種機械裝置都非常的簡單,模仿起來非常容易,因此工業競爭歸根結底是鋼鐵的競爭,當時世界各國都非常的重視鋼鐵生產能力,將鋼鐵產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