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巫祠時代 作者:暖暖

考察”。書中說,“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邦東,軒轅谷。”對晉語做了發揮。

天水在甘肅,軒轅谷也移到了渭河的源頭。從天水到河洛,到山東,遠隔千山萬水,在那個氏族的時代,黃帝怎麼能夠做出殺蚩尤,平定天下的大事?一支氏族的興起,需要不少於千年的發育時間。這已經是常識性知識,只是水經注的作者還沒有這些常識。

太史公曰 史記的記載 結語(全書結束)

太史公曰

關於黃帝的神話和傳說很多。到了西漢時被當做社會人從神話中塑造出來。司馬遷做史記,將黃帝當做“部落首領”來講述。他依據的是戰國時的資料。可知史記中的黃帝在戰國時已經流傳。司馬遷對於戰國以來流傳的資料作了廣泛的收集和整理,記載在“五帝本紀”裡。許多關於黃帝的神話成分被司馬遷當作“不雅馴”。史記以後,這些不雅馴的資料很少流傳。

史記有一篇“太史公曰”讀了能夠知道塑造黃帝的過程。

“五帝本紀,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百家言黃帝,其言不雅馴。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家或不傳。”

(西漢的學者都說五帝,可是,尚書只從堯以後記起。戰國以來,講述黃帝的話很多屬於神話。有關五帝的讚辭,帝系姓,儒家也不傳講。)

“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嚳,堯,舜。從禹以後進入“夏朝”。“儒家”將“尚書”當作權威的古歷史書。尚書有“古本”和“今本”兩種。古本尚書流傳於商代和商周之際,記載了黃帝,已經失傳。今本尚書流傳於周以後,只保留了“堯以來”的部分。這裡說的是今本尚書。

“百家”:是指春秋百家,百家言黃帝是指春秋戰國時關於黃帝的傳說。“雅馴”:在周以前只有“神史”,從周以後開始有“人史”。司馬遷作周以前的歷史也是從神史中收集資料。他將神史的資料分作雅馴和不雅馴兩個部分。

“孔子”:孔子在春秋時代,“孔子所傳”的部分在史記中有記載。這裡的儒家指西漢時代的“學術界”。

“予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我曾經西,北,東,南的做過調查,有學問的人都傳說黃帝,堯,舜,跟西漢時代的儒家看法不同,與戰國時的古書記載相近。)

“空桐”:在陝西。

“涿鹿”:在河北。

“海”:指今天的山東丘陵。

“江淮”:指今天的黃淮平原。

“長老”:代稱有學問的人。

“風教”:指說法,看法一類。

“古文”:指戰國時代關於五帝的記載。儒家的“經典”中沒有關於黃帝的記載。古文中對黃帝的傳說很多,堯舜禹的故事甚祥,對顓頊和嚳只有讚辭。

“予觀國語,春秋,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予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我看了國語,春秋等書,書中講述的五帝德,帝系姓,都很明白,不必一一地考察,都符合歷史的真實。上述的書對黃帝(五帝)的記載不完整,不完整的部分往往在別的書中見到。關於五帝,對那些不能深知歷史,只知表面的人(儒家)就很難說明白。我依次地將符合歷史真實的記載記進書的第一篇,作為歷史的開端。)

社會的上層,學術界(儒)不承認黃帝。社會的下層,知識分子,讀書人承認,並且信仰黃帝。這個黃帝是有還是沒有?這個問題擺在了司馬遷的面前,由他來抉擇。國語,春秋記載的五帝德,帝系姓記載了黃帝,是講述了一個歷史時期。這個歷史時期是真實的(皆不虛)。就是說,黃帝符合歷史的真實。這一點是做歷史的基礎。對那些淺見的儒家說不清這個道理。所以,司馬遷決定,將黃帝當做歷史的開始。將歷史(從堯以來)向上推了幾百年。我們今天崇拜黃帝,將黃帝當作中華民族的“祖先”,依據於史記的記載。

讀者,讀了這篇太史公曰,你不為有這一位歷史學家感到驕傲嗎?感到驕傲吧,司馬遷是二千年前的古人。他的歷史觀,他的治史的思想並不低於今天人。他以歷史的真實做選擇資料的依據,選擇了戰國時的資料。戰國人對黃帝的認識不夠準確,這是歷史的侷限,不能強求於古人。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