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燒製陶器,遷徙採集,群外婚,母系制,語言,祭祀,宣講,巫祠,崇拜,史詩,……這一天終於來了:人工的生產開始,我們人類從世界的消耗者轉變為世界的創造者。
人工的生產,首先是一種生產力的創造。新的生產力帶來新的生產方式,引起社會的變革,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的形態。具體來說,採集方式結束了,始族時代也結束了,人工生產方式開始了,新的社會形態,氏族社會開始了。氏族社會的早期進入了巫祠時代。
(今天的政治經濟學這樣說:生產力,也叫社會生產力,標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和控制的程度,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係。生產關係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相互關係。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性質是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規律。一般的,生產力起決定性作用。經濟基礎是生產關係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社會的意識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巫祠時代的人工生產達到了怎樣的高度?社會的形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問題從古書中找不到答案。這是因為,在今天能夠從社會生產的高度去觀察社會,認識社會,認識歷史。古人不能,古人還達不到這麼高的認識,古人關注社會生產是在春秋以後。在今天,證實了巫祠時代的社會形態是考古學的資料。
大汶口人的考古資料:
~包括山東中南部的泰安、濟寧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經過發掘的有滕州崗上、曲阜西夏侯、鄒城野店、兗州王因等遺址。
~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臺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米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牛、羊、豬、狗等家畜骨骼。
~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米,南北長米,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米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
~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石錛。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蚌器有鐮和鏃。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變化,根據它們的出土層位可分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大汶口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的勞動者的性別,先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從男女隨葬的石鏟、石斧、石錛和紡輪這兩類工具的變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隨葬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隨葬紡輪的則主要是女性。這說明男子已成為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內勞動,社會已經從母系階段發展到父系階段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出現了。家豬就是大汶口氏族家族的一種重要動產。有一些大汶口墓葬裡隨葬有很多豬頭和豬的下顎骨。這些隨葬的豬頭和豬的下顎骨,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財產。此外,隨葬的私有財產還有陶器、生產工具和各種裝飾品等。
~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演變。從墓的規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從隨葬品來看,差別更加懸殊,有兩組墓葬可以對比:一組七個墓,隨葬品比較豐富,最多的達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豬頭等;另一組四個墓,隨葬品很貧乏,總共只有17件,為陶器、紡輪、獐牙等。可見貧富分化已經十分顯著。
~大汶口文化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事漁獵和採集。生產工具有石制的斧、鏟、刀、鏃,骨角制的鋤、魚鏢、魚鉤和鏃等。製陶業較發達,小型陶器開始用輪製法生產。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較多, 也有圜底器, 主要有鼎 、豆、觚形杯、壺、高柄杯和鬹等。石器、玉器、骨角牙器和進行鑲嵌的手工業也很興盛,出土的玉鉞、花瓣紋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