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人—後來這個縣因此更名為中山縣(市)。他出身貧寒,早年隨母遠渡重洋在檀香山的教會學校讀書,後回香港學醫,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1894年4月,就在中日戰事將起之際,孫文寫出洋洋八千言的《上李傅相書》,6月專赴天津向李鴻章投書。在這封信中,年輕的孫醫生對發展農、工、商、學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寫道:“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
鴻文既成,需託人推薦,孫文找到了香山同鄉鄭觀應,鄭觀應的老家雍陌鄉與孫文的老家翠亨村相去僅僅30裡。鄭觀應寫函給盛宣懷,請他轉達。在推薦信中,鄭觀應寫道:“敝邑有孫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國醫士,留心西學……其志不可謂不高,其說亦頗切近,而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盛宣懷接到信後,在信封上寫下“孫醫生事”和“陶齋”(鄭觀應的別號)六個字,就轉了出去。
1894狀元辦廠(4)
史料顯示,李鴻章對孫醫生的投書毫無反應。一種很大的可能是,正為國際糾紛忙得焦頭爛額的他根本就沒有看到這封信,當時的投書青年豈止百千人,孫文所論也頗宏大而無具體方策,淹沒其中,不足為怪。而對志向高遠的孫醫生來說,這卻是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