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跌蕩一百年 作者:九十八度

來,中國遭遇到的最大失敗,而且是最具恥辱性的失敗。統治者從此自信心喪失殆盡,因揹負鉅額賠款,政府的獨立財政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中國上下,則莫不瞠然,始時莫名驚訝,繼而悲憤激狂。

在中國歷史上,甲午戰敗是一個轉折時刻,所謂“一戰而人皆醒矣”。晚清至民國初年最傑出的改革思想家梁啟超嘗言,“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則甲午一役始也。”後世的葛兆光教授也在《中國思想史》中認為,“這種深入心脾的憂鬱激憤心情和恥辱無奈感覺,大約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從來不曾有過的。”

便是在這種歷史性的悲涼時刻,三個中國知識分子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37歲的康有為選擇了變法,29歲的孫中山選擇了革命,42歲的張謇選擇了實業,而其終極目標都是救國。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署的訊息傳到北京後,舉國激憤,人人思變,雪恥強國之聲陡然放大。時值18省1 300多名舉子在京會試,37歲的廣東南海考生康有為在一夜之間趕寫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強烈要求光緒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是為震驚天下的“公車上書”。

在接下來的三年半里,中國進入了一段維新變法的時期。自此,以知識分子為主的維新派替代以中高階官吏為主的洋務派,成為中國改革的新主流。

康有為的上書得到了光緒的積極回應。康有為和弟子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先後進入中央核心,成為朝廷最炙手可熱的新潮人物。他們向皇帝提出了眾多激進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建設現代化軍隊、提高稅收、發展國家銀行系統、建立鐵路網路、成立現代郵政系統,以及建立培訓學校來提高農業水平等等,這些設想與洋務派在理念上基本一脈相承。為了向全社會推廣維新理想,康、梁等人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湖南等地出版了《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和《湘報》,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在這以前,全國各地的茶館大都貼著一張紙條,上寫“莫談國事”。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英國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在他主編的《上海新報》上評論說,“整個中國,書籍生意大幅增長,連印刷機都跟不上這步伐,中國終於甦醒了。”連一些洋務派大員也加入了維新的行列,湖廣總督張之洞甚至加入了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還公開認捐5 000兩白銀,並擔任上海分會的會長。

1894狀元辦廠(3)

維新運動的發起者儘管是一群趕考的意氣書生,不過在當時影響最大的維新書籍卻是由一個買辦寫成的,他就是十多年前寫過《救時揭要》和《易言》的鄭觀應。

鄭觀應在過去的十年裡,一邊忙著為盛宣懷打理各地的實業事務,一邊還在完善著他的變革思想。1894年春夏,就當甲午海戰開打的前後,他刊印了五卷本的《盛世危言》。他自稱:“時勢變遷,大局愈危,中西之利弊昭然若揭。”在這部書中,他繼續呼籲“習兵戰不如習商戰”,提出創辦新式銀行、平等中外稅收、收回海關權、鑄造簡便通貨等切實可行的措施。他更大膽地提出向日本學習,“何不反經為權,轉而相師?”這種務實氣魄絕非尋常書生可比。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他比十年前更為清晰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內容包括實行立憲、設立議院、進行公開選舉。他堅定地寫道:“政治不改良,實業萬難興盛。”

《盛世危言》一經刊印後,很快洛陽紙貴。一些朝廷官員將之向皇帝進獻,光緒看後大為讚賞,命總理衙門印刷2 000部散發給大臣閱看。經過皇帝的推薦,此書成了近代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時政類暢銷書。英文的《新聞日報》刊文說,一些地方的考試常以《盛世危言》中的內容作為考題。該書在當時對國之青年的影響非常之大,很多年後的1936年,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斯諾的交談中說:“由於父親只准讀孔孟經書和會計之類的書籍,所以我在深夜把屋子的窗戶遮起,好使父親看不見燈光。”他偷讀的書中就有《盛世危言》,此書讀畢,“激起我想要恢復學業的願望”。①

同樣是在1894年前後,就當康有為、鄭觀應相繼名聞天下的時候,還有一位熱血的廣東書生也寫了一份變革信函給李鴻章,他就是後來被國民黨尊為“國父”的孫文(他在流亡海外時,曾用化名“中山樵”,因此又叫孫中山)。

孫文跟鄭觀應一樣,也是廣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