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4)

小說:跌蕩一百年 作者:九十八度

�隙ǎ骸骯�腋磺恐�荊��詼�耍�諞豢�⒐�穸嗍��塹鋁寄埽�菇�胛拿骺���頡5詼�構�衿憑扇罩��埃�桓示穎歡�匚唬����男�τ詮�夜�彩攣瘢�ㄉ韙磺恐��搖!�

1870未死將生的時刻(5)

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日本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先是在教育制度上進行了顛覆式的變革,政府成立文部省,陸續釋出《學制令》、《教育令》和《帝國大學令》,奠定了近代學制,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義務教育,兒童入學率達到97%。而清廷一直到1905年才廢除了科舉制度,開始新式教育的嘗試。第二是進行大膽的憲政變革,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時組建議會,實行立憲,“萬事決於公論”。日本政府於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佈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教育和政治改革的同時,經濟改革亦緊鑼密鼓地進行。日本政府宣佈改革農業稅,統一貨幣,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第一家新式銀行,大量工廠相繼建成。

多年以來,不少中國學者一直沒有放棄對日本的蔑視,他們常常津津樂道地引用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的一個論調,伯氏將日本學術蔑稱為“三餘堂”—文學竊中國之緒餘,佛學竊印度之緒餘,各科學竊歐洲之緒餘。而很少有人反思,為何日本以“三餘”之功竟能成就百年的興盛,以一撮兒小島而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對比中日兩國精英階層在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中的理念差異就很值得反思。與日本的明治改革家們相比,清朝最傑出的官吏和知識分子都沒有從制度層面求變,他們認為,中國之落後只在“物器”而已。

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在南京病逝,內戰指日可息。第二天,主管國政外交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就向慈禧太后上了一個很著名的奏摺《同治三年四月戊戌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提出,“查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這份奏摺還附有李鴻章給總理衙門的一封信件,內容是:“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簡而言之,要強國,就得造武器,造武器,就要辦工業。在一年多後的《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中,李鴻章的觀點仍然是:“庶幾取外人之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不致見絀於相形,斯可有備而無患。”

事實上,早在1842年鴉片戰爭失利後,林則徐的好友魏源就已經闡述了類似的觀點。他在《海國圖志》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0多年後的恭親王、李鴻章等人,仍然沒有超出這一認識高度,李鴻章更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

精英階層對傳統文明的過於自信以及對制度重構的漠視成為中國近代化進步的最大障礙,一直到1898年前後,洋務派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依然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①,試圖在維護封建綱常的前提下推動洋務事業。在知識界,對傳統文化的恪守更是與西方文明的引入形成了有趣的矛盾關係。文化名流辜鴻銘便論述說:“今日世界真正的、最大的敵人是體現在我們身上的商業主義精神,這種由自私與怯懦結合而生的商業主義精神,造成了群氓崇拜的泛濫。這種精神的泛濫促成了戰爭的爆發,要制止戰爭,我們就得首先消除商業主義精神。”

1870未死將生的時刻(6)

辜氏本人就是一個很有趣的“矛盾標本”。他早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德國萊比錫大學,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據稱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他的英文水平號稱“晚清第一”,可同時他又是一個極端的舊學捍衛者,終生長辮青衫,到了民國也死活不肯剪掉那條“尾巴”。他贊同一夫多妻制,最著名的論據是,“男人是茶壺,女人是茶杯,一個茶壺肯定要配幾個茶杯,總不能一個茶杯配幾個茶壺”。在辜鴻銘等人的儒家傳統理念中,西方的商業主義精神是一切萬惡的根源,必須徹底消滅才會令社會太平,國泰民安。

多年後,維新派人士梁啟超一針見血地指出,李鴻章等人的侷限在於對制度改革缺乏認識和決心,“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以為吾中國之政教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機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