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都想著先找別人幫忙再發展自己的實力,這就很不可靠了。
【案例】
我們做併購,能從頤卦學到什麼?最重要的一點,併購前一定要自己能養活自己。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多企業都不注意,即便是有英國政府撐腰的英國最大軍火製造商BAE系統公司也不例外,它以高昂的代價倉皇出擊,一味地求“外養”而忽視“自養”的根本,一度造成發展停滯,進而失去了部分歐洲防務市場的話語權。h米h花h書h庫h ;www。7mihua。com
BAE系統公司的前身是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後者依託英國政府的強力支援長期壟斷英國航空裝備製造,在撒切爾夫人的新自由主義改革中從國企轉為私營企業,但是一直保持著與政壇的緊密關係。BAE的競爭對手除了歐洲大陸的歐洲航空航天公司,還有美國的幾家大型軍工企業。當時人氣總統里根在美國也進行了相應的私有化改革,催生了洛克希德跟馬丁的合併、波音和麥道的合併,這給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帶來很大的外部壓力。1999年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在英國政府的支援下,透過換股的方式耗資127億美元併購了英國另一家軍工企業GEC旗下的馬可尼電子系統公司,於是形成了現在的BAE系統公司。
新公司的成立進一步確定了BAE在噴氣式殲擊機、導彈與軍艦製造中的領先地位,BAE也開始變得野心勃勃起來,認為不能繼續在停滯的本土市場上深耕細作了,要放眼全球,多面出擊。BAE的一個最主要的戰略轉型,便是選擇透過併購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它最先跟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搭上線,後者一直是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穩固且信賴的供應商,早先兩家公司聯合開發X…35試驗機,在2000年BAE透過收購洛克希德馬丁旗下的三家公司進入美國軍工市場。併購本身是一帆風順,但併購之後BAE很快就在美國市場上水土不服了。
人算不如天算,2000年BAE剛落腳美國,美國防務市場的風向就發生了變化。911使得美國國防部將“反恐”視為頭等大事,在其後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區域性軍事行動中,地面武器順勢走俏。BAE的強項卻是適合大規模全面作戰的直升機和潛艇,在中東戰場很難發揮作用,BAE很可能因此被從美國國防部的供應商名單上劃掉,不想坐以待斃的BAE此時祭出了一個殺手鐧,結果還是併購。它又接連耗費巨資收購了一批以裝甲戰車、手榴彈炮、地對地導彈為主攻方向的企業,才險些保住了美國國防部的供應商地位。
因為之前一口氣吞下洛馬的三家分公司,使得BAE這樣的巨頭都覺得一時間資金緊張。後來的一系列大手筆更使得BAE捉襟見肘。在進軍美國防務市場的整個過程中,有一個風險當時沒被BAE決策者特別關注,這也是後來拖得BAE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即收購資金的來源。早前BAE之所以能頻頻大手筆收購海外軍工企業,跟英國政府軍備政策導致的BAE充沛的現金流不無關係,這種毫不費力得來巨資的方式不僅助長了BAE高風險偏好的併購風格,還導致BAE忽視企業經營“自養”的重要性,因為它慣性地相信在遇到危機的時候,政府有能力也有意願出手相救。
但在2000年前後英國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後期弊端愈加顯著,政府財政危機推動英國順應推動削減軍費的議程,這就使得BAE在獲取資金方面變得難上加難。無法從政府那裡得到足夠的支援,並沒有減緩BAE的腳步,它依然採取了高風險的併購措施。這時BAE為了籌錢,剝離了大量穩定資產,並收縮在瑞典、南非、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業務。這又是一起典型的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賭掉自己手上穩定財富的行為。
這造成了什麼結果呢?當然,快速併購帶來的資金緊張、子公司經營混亂都出現了,但這些與戰略和發展上的損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BAE因為倉皇出擊美國,而丟掉了歐洲防務市場中的話語霸權,它在2010年前後想返回歐洲市場的時候就遭到了歐盟國家強勁的抵抗。美國在奧巴馬上臺之後,專注經濟復甦,對軍備預算的削減無疑又是埋下了BAE下一場災難的種子。
軍工業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往往對跨國併購設定了遠超過其他行業的嚴苛標準。BAE當時認為本土市場停滯,所以沒有多少價值,但很多時候“停滯”恰恰是勢力均衡以及市場穩定的徵兆,而這顯然是被“競爭”衝昏頭腦的BAE所沒有意識到的。它試圖透過向外購買獲得一切,過高估計了併購所能帶來的“養分”。買只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