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不在少數,此手法後來頗遭人非議。有人認為這是國有資產流失,也有人認為這是不正當競爭。有意思的是,一些被“損害”的企業後來察覺其中價值,反過來搞貼牌生產,創造出雙贏局面,也有一些企業因為貼牌而將自己貼進了陰溝裡,如北京的雙合盛五星啤酒。
還有一種形式的借東風,即為大企業搞配套生產,或者像思科那樣,為網際網路站提供裝置,為某種形式的社會或技術熱潮提供外圍服務,藉此發財,俗稱賣水。給大企業搞配套生產這種形式在珠三角以及長江三角洲等外資企業集中的地方非常常見。此形式風險小而見效快,收入穩定有保障,對實力不濟,正處起步階段的創業者來說,具有非常價值。
空手套白狼
有些人一聽空手套白狼就皺眉頭,不知就算空手套白狼也有境界高下之分。像時遷那樣類似打悶棍的空手套白狼我們當然不提倡,但有些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有條件的創業者卻是不能不學的。
如今一提匯源是鼎鼎大名,盡人皆知,但提到朱新禮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這是因為朱一貫行事低調,很少在媒體上拋頭露面。朱原是山東省沂源縣一名國家幹部,官至縣外經委主任。1992年朱辭職下海,買下當地一家虧損超過千萬元的罐頭廠。所謂買下,其實打得只是一張遠期期票,當時朱並沒有錢。朱以答應用專案救活罐頭工廠,養活原廠數百號工人,外加承擔原廠450萬元債務等條件,將罐頭廠拿到手後,當時手頭缺錢的朱想到的辦法是搞補償貿易。補償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一種常用做法,在朱新禮那會兒國內卻鮮為人知。朱透過引進外國的裝置,以產品作抵押在國內生產產品,在一定期限內將產品返銷外方,以部分或全部收入分期或一次抵還合作專案的款項,一口氣簽下800多萬美元的單子。朱當時答應對方分5年返銷產品,部分付款還清裝置款。1993年初,在20多個德國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朱的工廠開始生產產品。也許是該朱鴻運當頭,正在這時,朱聽說德國將連續舉辦兩次國際性食品博覽會。朱立即購買機票,單刀赴會(朱沒有帶翻譯的原因是因為當時他買不起2張機票),在當地華僑的幫助下,朱先後在德國摩尼黑和瑞士洛桑簽下第一批業務:3000噸蘋果汁,合約額500多萬美元。朱由此掘得第一桶金。此後朱一帆風順。1994年,朱將總部從山東遷至北京。如今,匯源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果汁生產廠家。朱的身家,據估計超過9億元。
朱這套“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如今叫做“資本運營”。資本運營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這是一個例子。朱這套做法,對今天的創業者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現在全國面臨關門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數以萬計,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那麼兩下子,那麼你不妨試一試。這裡面的水深得很,不是什麼人都能夠亂趟的,但肯定金子也多得很。如果你自認為有本事能將這金子挖出來,那麼恭喜你,幾年之後或許“中國億萬富豪俱樂部”成員中也會有你一個。
微利時代行之有效的商業方法
有些商業方法可以貫穿今古,一直管用,所以迄今尚有人在研究陶朱公的致富之術。但社會如流水,不停變動,一些商業方法也要隨之而變,過去有用的,不見得今天有用;今天有用的,不見得明天還有用。另一方面,即使過去有些方法今天仍然管用,行之有效,也要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加以演進或改良。自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政策以後,歷20年,我們已由計劃經濟進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時代”,絕大部分商品,尤其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那部分商品,可以說已經極大豐富。什麼叫“極大豐富”?有兩個含義,對消費者來說,商品多了,可選擇餘地大了,商品便宜了;對生產者來說,競爭對手多了,市場小了,利潤薄了,日子越來越難過。所以有經濟學家提出“微利時代”的概念。我們前面所講如楊斌、尹明善、朱新禮等等,他們創業都是在“短缺經濟”時代。“短缺”當然不同於“充分競爭”。“短缺經濟”時代,做商業的人們很容易獲得暴利,並容易將追求暴利演變成一種商業思維趨勢,“充分競爭”時代,大多數商人首先想的是能夠不賠本,其次有若干微利可圖可能便已心滿意足。而對其中很多人來說,即便是微利亦可望而不可即。所以,研究微利時代的贏利之術,對今天的創業者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我們透過對大量創業者的走訪,並透過對大量案例的研究,發現了在微利時代具有共通意義的獲取較高利潤的一些方法,在此公佈出來,與讀者共享。我們相信,我們的研究對各位有志創業的人們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