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受歡迎的大學是北大、清華和人大,其他大學如南開、復旦、南大、武大和中山大學等也比較受歡迎。最受歡迎的專業包括經濟學、大眾傳播學、心理學、計算機和生物工程等。近年來,大學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合併,透過合併來增加資源裝置的利用率。在東北的吉林大學,透過與長春的其他幾所大學合併,據說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大學,共有四五萬人吧。浙江大學與杭州的其他幾所大學合併後有三四萬人,也擴大了規模。從總體來說,大學的管理模式還很落後。在師資力量、辦學開放性、包容性等方面都需加強。在2003年召開的大學校長論壇上,所有校長,包括幾所最著名大學的校長都照著稿子念,而且稿子非常boring(煩),內容沒有任何趣味。一位記者忍不住說,“請問,您剛才講您的大學的學風幾十年前是多麼的自由活躍,而您卻在唸稿子,這讓我們看不出一點大學精神來。”這位校長的回答是,“這是分場合的,這種場合我還是念下去好。”這種現象讓人很失望。大學校長都如此,大學怎麼能提高呢? 大學的校園生活有幾個基本特點。一是生活移植性。在美國,地區差距不明顯,但中國城鄉地區差距很大,不同階層的人來到大學就會發現跨地區和文化的交匯,這比美國大學生受到的文化撞擊更大。二是就業難度很大。在大學裡,就能感到職業競爭的激烈。大學與社會的聯絡增強,大學生主動去尋找社會聯絡,為就業做準備。三是能力訓練落後。雖然大學在知識層面的介紹有提高,但在培養能力上面還相差很遠,學生就業時能力太差。但從社會關係來看,大學建立的同學關係是一個人在畢業後幾年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的非功利社會關係的主要來源。總的來說,中國的大學是學生真正社會化的開端。我自己還是很懷念大學生活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在美國,大學生活也存在文化衝擊,但不像中國這麼突出。因為這個過程在高中時已經完成,大學時就已經習慣了。但大學與高中不同的是,高中是義務教育,而大學是需要經過申請錄取過程競爭的,而且上大學的人從社會經濟背景看,層次要高一些。 大學的競爭一年比一年激烈。每年,大學的錄取標準都會提高。在我讀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時,第一天聽校長的歡迎講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你們向右看一下,向左看一下,你們身邊的至少一個人是高中時的第一名,大家都很出色。這種競爭情況就很激烈。許多中國學生都想去美國學習。美國比較好的學校,文史類的有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理工類的有得州大學、密歇根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大學等;在國際關係類的學校裡,喬治城大學是最好的。 美國人認為應該透過大學4年或5年的時間學些新東西、交些朋友、享受生活、發展性格和各方面的能力。我們把這個過程看作發展自己的機會:一方面學習很重要;另一方面,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活動,比如性格培養,也非常關鍵。許多美國公司在招聘時會看重學生髮展的全面程度。  '返回目錄'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小學開始就設學生會
袁嶽(Victor Yuan): 中國大學校園給予學生校園政治的權利比其他地方要大。校園競選的方式非常類似於西方的競選方式。有選舉委員會,也需要去拉票。但學生會是在共青團管理下的組織,學生會的管理也受到共青團的指導。大部分學生會的活動都有兩個特點:一是配合學校主題活動;二是考慮以前學生會搞過什麼活動,現在希望學著搞什麼,或者創新些什麼。與其他學校機構相比,學生會顯示出活躍的特性。學生會之下還有許多社團,如法學研究會、經濟學會、老少邊窮地區關心團體等。這些社團比學生會本身更加開放和自由,其領導人的產生更加民主。大學社團是最容易成立的NGO(非政府組織)。學生會的活躍程度與社團的活躍程度密切相關。我在南京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等都做過學生會工作。學生會的經費主要來自黨組織和團組織撥款。現在,也有學生會透過校外商業贊助使財務更加獨立和多樣化的。總的說來,社團現在更為活躍。參與社團工作對學生的好處是優先獲取資源。參與社團的學生被認為是積極的、上進的,學校方面會給予一些照顧,如保送研究生等。另外,參加社團工作也是培養能力的重要方式。我國的一些現任國家領導人就是從學生幹部一步步做起來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拿我的兩個母校作為例子,情況也是相同的。喬治城大學在1967年和1968年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