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講究吃;老家人,點些沒吃過的菜就可以;對過去的同學、同事,不能點得太便宜,那表明你把他看得很便宜。二是量不應該不足,可以有餘、可以浪費,但不能空盤。三是如果有求於朋友,那麼吃飯是不夠的,通常應該有另外的表示。根據辦的事不一樣,表示的程度不一樣。對於外國人,選最不值錢的東西就可以了:小盤子和小手帕就行;對中國的朋友,這些東西人家都不會要的。如果你送的禮物顯得很小氣,那麼前面的東西就都白吃了。另外,對於我們中國人,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買單要積極主動,這是表現你誠心與否的重要時機。如果你是公司老闆,更要主動買單,不要讓教授或公務員買單。如果有人邀請你去家裡吃飯,在中國,一般不代表他對你很親密,而是省錢的表現,不見外但不夠重視。除非比較有錢,帶到家是比較親密的表現。總的說來,表面的熱情要有高度。過去是酒要喝到醉,要喝度數高的、價錢貴的酒。現在,勸酒的方式緩和多了。不再強迫喝,不喝醉,喝低度酒。現在的待客之道是:熱情、主動、考慮健康。待客之道變得比較寬容合理了。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我在北大學習時就意識到中美在待客上存在不同了。中國人特別講究規矩,比美國人多許多。但這不意味著美國人不好客,只意味對待客人的方法是不同的。最近,我邀請了一對夫婦到家裡做客。那時,我們就知道,這對夫婦不是經常有機會到美國家庭做客,於是我們就做了美國菜。菜量是足夠的。如果吃乾淨了,盤子見底了,那麼對於美國人來說,是很好的狀況。考慮如何對待客人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客人從哪裡來;二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招待客人。請客人到家裡是對待關係比較好或特別親密的朋友。有時也會與好朋友去外面吃一些特色菜,吃一些我們自己做不出來的東西。在家裡和在外面不一定意味關係怎樣,但如果在家請客,那麼更大的可能性是很好的朋友。 美國人更看重做客之道,而不是待客之道。對於待客,熱情,讓人有回家的感覺就好了。習慣上,要事先告訴客人除了他還有哪些人要來。另外,應該問客人有哪些菜不吃,如宗教上的忌諱等。反過來,做一個客人的規矩比接待客人要多。客人要準時到,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一般的情況下,要帶點東西,如酒或水果等。作為客人,在沒上菜時或吃完飯後,應該問主人,“我能幫什麼忙嗎?”有時,主人真的會允許你收拾桌子或洗盤子呢!這是很親切的表示。勸酒在美國是不存在的。  '返回目錄'  
友情減少,利用增強
袁嶽(Victor Yuan): 與我保持緊密關係的朋友大概有40人~50人,其中1/3是同學關係,1/3是商業合作關係,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社會關係,如媒體記者和網友等。總結一下結交這些朋友的目的,1/3是自然認識的,另外2/3都是帶有功利成分的。從友誼的發展看,朋友的總量特別多,而且新朋友特別多。每個星期,我都要發出一百多張名片,收回八十多張名片。全年接觸六七千新人,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比較緊密的新朋友。雖然我不代表一般人,但這些反映出,現在人們的社交更具規模了,通訊服務的發達更進一步支援了這種規模社交。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友誼的特點是功利性層面加強了,從負面來說,這種情況也支援了開後門情況的發展。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經濟重要性的提高,朋友的功利性也會進一步提高。短期利益的朋友關係會佔用大量的交往時間和精力。保持長期交往的朋友減少了,純粹的友情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用色彩增強了。友誼中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減少了;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成分有明顯增加。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我必須說,作為外交官,我的生活流動性很大,有時在這個國家,有時在那個國家。這對友誼產生了影響。一方面,我在不同地方都有朋友。中國朋友和俄羅斯朋友都有。另一方面,我的朋友在不同地方,比較分散,不容易保持友誼,因為友誼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來維持。有時,我覺得朋友怎麼這麼少,後來意識到,哦!原來我已經在莫斯科了,一些朋友不在這個國家。我周圍很好的朋友,差不多有20個~40個。在這些人中,有些是一起長大的,大概佔10%左右。更多是在上大學和工作時結識的朋友。我的這些朋友有個特點,就是國籍多樣化。但是如果朋友太多了,到了一兩百個,那麼我個人覺得很難安排時間,很難保持友誼的質量。這一點涉及到美國人最近幾年對友誼的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