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小說:清朝的皇帝 作者:夢幻天書

囑楊廷麟往商戰守之計。

盧象昇自藁城南行,在賈莊遇敵,手斬百餘人,獲小勝。第二天“北騎數萬麇至”,力戰而死,年三十九。壯烈殉國,而有“要人慾誣象昇不死;獲屍群譁”。《石匱書》盧傳:

(楊)嗣昌遣帳下督三人往驗,信;駁杖,裂膚斷筋,其二人模稜。有俞姓者,原業販貂,人呼之“俞貂鼠”,仰首言曰:“盧公實死行間,氣英英不腐,必為神。我沒其節,則受鬼誅,寧人誅。”卒杖斃。按臣仍駁驗;順德守於穎曰:“日者守臣在定州城門外洗泥土,抱其屍,左頤後胸,刀痕深寸許,身中四箭,凝血猶漬麻衣上。設祭哭,軍民雨泣。容誰欺乎?”事乃雪……贈太子太保,賜諡忠烈。

按:此“要人”自為楊嗣昌。既誣以不死,而忽然發現屍首,自然大譁。楊嗣昌命巡按御史遣人往驗,確為盧屍;而巡按以為所驗不實,用刑逼供,三人中兩人改口,獨“俞貂鼠”不肯沒盧之大節。既已杖斃俞貂鼠,猶欲複驗,得順德縣令於穎上言而止。

據於穎所言,盧象昇死於定州城外。定州在明清為直隸州,即今河北曲陽、深澤兩縣,在正定之北。當是轉戰敗退,至定州力竭陣亡。

洪承疇功罪是非(1)

此時薊遼總督已調洪承疇接充。此人在“貳臣”中,故事特多。清兵入關後,親貴分道典兵,所向有功,實得力於洪承疇的策劃。洪承疇久在西北、西南剿流寇,槃槃大才,竟為清所用;但亦以為清所用,乃得剿滅流寇,成其平生未竟之業。此中功罪是非,實在難說得很。

《貳臣傳?洪承疇傳》:

十二年授薊遼總督。是年冬,我朝兵徵明錦州及寧遠,總兵金國鳳拒戰於寧遠城北山岡,偕其二子,俱歿於陣。承疇疏言:“國鳳前守松山,兵不滿三千,卒保孤城,以事權專、號令一,而人心肅也。迨擢任大將,兵近萬人,反致殞命,非其才力短,由營伍紛紜,人心不一也。自今設連營節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出戰,唯總兵官號令是聽,庶軍心齊肅矣。”

這是先穩住陣腳,大舉決戰,則尚有待。自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太祖以“七大恨告天”侵明以來,真正的會戰,只有崇德六年(崇禎十四年)的松山之役。《貳臣傳?洪承疇傳》:

(崇禎)十三年,總兵祖大壽以錦州圍困告急,承疇出山海關駐寧遠,疏請調宣府、大同諸鎮兵,俟俱集,合關內外兵十五萬,又必芻糧足支一歲,乃可戰可守。十四年三月,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各率兵至,與玉田總兵曹變蛟、薊州總兵白廣恩、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凡八大將,合兵十三萬,馬四萬。朝議以兵多餉難,令職方郎中張若麒促戰,乃進次松山。

按:前屯衛,今名前衛,北寧路出山海關第一個大站即是;下一大站為綏中,即中後所;又一大站興城,即寧遠。由山海關至錦州,寧遠適當途程之半。寧遠、錦州間有兩城,一名杏山,杏山之北為松山,由此渡小淩河即為錦州。此外要隘有連山、塔山、高橋,都在北寧線上。連山即今錦西,高橋東北即塔山。洪承疇的八大將、十三萬兵,即分佈在這一帶,而以小淩河南的松山為指揮所。《清史紀事本末》卷三:

(崇禎)十四年三月,清兵圍錦州,城中蒙古兵內應,破其外城。夏五月,薊遼總督洪承疇等,帥八總兵、師十三萬赴援,屯寧遠、錦州間;城守祖大壽遣卒自城中逸出傳語,以車營逼敵,毋輕戰。承疇持重不發,而朝旨趨戰,遂進兵,陣於松山之北。

按:洪承疇疏請調兵十五萬,積糧一足歲,乃可戰可守,此為與祖大壽商定的戰略。自孫承宗、袁崇煥以來,都是這一戰略,即以大淩河為界限,鞏固錦州至山海關的陣地,穩紮穩打;因為清兵人眾馬多,糧草補給頗成問題,利於速戰,故須以靜制動,以拙限速,以重壓輕。至清兵師老馬疲,銳氣漸消,開始撤退時,即為大舉反攻的時機。與清軍相爭而定勝負者,在穩、在久、在耐得住。至於戰術方面,清兵人各二馬或三馬;明軍十三萬,馬只四萬匹,利於守而不利於攻。防守之道,針對騎兵而用車營,即營地以大車為防禦工事,限制馬足,車後伏弓箭手,敵騎迫近時,發矢射人射馬。車營可以移動,逐漸推進,步步為營,既守亦攻,故曰:“以車營逼敵。”

松山之戰,在清朝實際上是被迫應戰。其時清軍圍錦州,系更番輪代。崇德六年八月,由多爾袞代濟爾哈朗,而明軍八總兵所屬部隊都已到齊。太宗患“鼻衄”,本不宜行軍,但強敵當前,既有堅忍不拔的祖大壽,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