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孫頭也沒抬頭,衝院裡喊:“老牛啊,我給你帶客來了,有人要採訪你來了,你還不出來瞅瞅啊!”
話音剛一落,院子的大門就從裡面被推開了,出來個矮胖胖的老頭,手裡搖著把蒲扇,穿著件大背心,從頭到腳打量個不停。
我們見出來人了,趕緊走了過去,先是自我介紹。
農村人都樸實,聽我們一說,也沒有什麼戒備,直接把我們讓進了院,而老孫頭有事也沒進院直接就回走了。
這家小院倒是很有情調,進了大門後,是一條紅磚路,正對著房門。三間大瓦房,綠門藍窗,紅磚白瓦。色彩鮮豔,看著很是氣派。紅磚甬路的兩側就是自家的菜園子,種了些黃瓜、柿子和茄子什麼的。
這條甬路六七米長,頭頂上用鐵絲和竹蔑搭的圓頂,兩側種的葡萄早就爬滿了架,在頭頂上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綠色遮陽蓬。下面剛好有幾隻小板凳,我們見這裡倒是挺涼快,也就沒有進屋,索性直接就坐在葡萄架底下聊了起來。
老牛頭真看不出來有八十多歲了,一看就是心態不錯,像是個彌勒佛一樣,和藹可親。知道我們的來意之後,還很激動,指著他家門口東面的方向告訴我們,那裡過去長著很多青幹柳,每年到了這時候,山上綠樹成蔭,鮮花遍野,鳥雀歡鳴,山下不遠的小河流水如同奏琴,都說那裡是“九鳳朝陽”之地,埋著個公主。
我故意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問老牛頭:“牛大爺,您剛才說的‘九鳳朝陽’是怎麼回事,從哪裡聽說的啊?”
老牛頭笑了笑,搖起蒲扇,不緊不慢的說道:“你們是不知道,在我小時候,那邊有間院子,倒是挺周正的,裡面往著位老頭,姓孫,叫孫煥彰,他們家是世代的守陵人,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六代了。我那時經常去給他送些園子裡的小菜什麼的,一來二去的也就走動的熟了一些。據他說,這裡的土嶺共有九座山峰,而中峰是最高的,左右各峰呈階梯狀,如眾星捧月,說是這裡就是‘九鳳朝陽’之地,埋著個公主,別的也就不知道了。”
聽老牛頭這麼一說,我倒是多了幾分好奇,不知道這裡的“九鳳朝陽”到底夠不夠得上“朝陽”之勢,要知道這種格局可是風水中的貴格吉地,可遇而不可求,群山相連獨起一峰,併為一峰束氣獨用,來龍平正,過峽束氣,左右開伸枝腳,是難得的貴格,也有稱為“堂萼連芳”局的,倒是真想馬上就過去看看。
我們和老牛頭聊了好一陣,老牛頭知道的還真不少,不過大多都是他小時聽那守陵人講的,說是最早以前陵墓的四周是青磚圍牆,中間是門樓,在日俄戰爭時給扒掉了。當時的建築老氣派了,進了門樓後,就是一條磚鋪的通道,直通食殿。食殿是三間青磚瓦房,坐北朝南,象個廟堂,殿堂中間有墓道通入陵墓,但是這些東西也都是口口相傳,他也沒有見過。
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地上有建築群,地下有地宮。過去的人相信人死之後,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築和隨葬生活用品均仿照世間。既然這裡地上有還有建築群,那就應該不是葬的蒙古的公主,也就是說應該不是響鈴公主的陵墓。以蒙古當時的葬制標準,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規格的,看來果然是固倫和敬公主的衣冠冢,這才會按照明清的葬制修建陵墓。
我看了看大牙和柳葉,然後衝老牛頭一呲牙:“牛大爺,不知道您老方不方便,能帶我們去看看嗎?我們想到現場去實勘調研一下。”
老牛頭手裡搖著蒲扇,哈哈一笑:“那地方現在有啥看的,就是片荒地了,你們要是想去,我就領你們去瞅瞅。”
第三卷 汗王寶藏 第三十八章 風水寶地
我們趕緊表示感謝。起身跟著老牛頭出了大門。
老牛頭直接把門帶上後,也沒上鎖,順手指了指東邊,告訴我們,走不了多遠就是了。
一邊走著,一邊東拉西扯的閒嘮著嗑。說著說著,就到了村東頭的玉米地,老牛頭很熟絡的帶我們找到了一條溝溝坎坎的小毛道,讓我們都小心點,別磕著絆著,跟在他後面就行了。
這條小毛道只有一個身子寬,兩邊都是齊人高的玉米,綠油油的像是一堵沒有止境的圍牆。
說是條小路,其實不過就是在兩棵玉米之間的空隙穿行,橫穿地壟,星移斗轉,事過境遷,我們還真沒想到堂堂的公主陵遺直竟然會變成了這個樣子,估計現場肯定也好不了哪兒去,許是早就改天換地,時異事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