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在她們之間設定了天然的關隘——函谷關,所以習慣上又稱長安一帶為關西或關中,洛陽一帶為關東或山東。長安一帶,周、秦皆為都城。這不僅因為這兩個國家根源於此,而且有著高屋建瓴的軍事地理優勢,渭水流域富饒的大平原、函谷關的天險,使之成為進退有據的地區。而洛陽的營建始於周公,開始的目的,是作為來自關西的征服者周人,控制關東商代遺民以及其他各個氏族的軍事據點。由於周公是中國歷史上制禮作樂的聖人,加之洛陽被認為是天下之正中,西周被戎狄掃蕩以後,洛陽就成了都城。這個都城,更多地具有文化象徵的意味,因為她的軍事價值遠遜於長安。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品漢朝》第五章 烽火狼煙(3)
高皇帝是楚地沛縣人,他和他的戰友們都是關東人,儘管他們曾經打進秦都咸陽,但他們不想去遠離故土的關西享受高官厚祿;再則,高皇帝想開創一個在聲譽上比得上週代的帝國,因而他決定以洛陽為都。可謀臣們不讓,原因是天下初定,並不安寧,洛陽的規模又不及秦帝國的舊都。一個叫婁敬的謀士對高皇帝說:“陛下您取天下的方法和周文王、周武王不同,他們是以德服人,因此可以不依靠天險。而您得天下,殺了這麼多的人民,使天下人肝腦塗地,已經談不上有什麼仁德了。不如現實一些,入據關西。陛下您也曾和人打過架,應該知道關鍵在於卡住對方的脖子,摁住對方的背吧?進了關西,您就算是卡住天下的脖子,摁住天下的背了。”
高皇帝粗暴地說服了他的戰友們,車駕幸關中。到了關中,高皇帝很高興,硬讓婁敬改姓了劉,因為高皇帝的家鄉土話中,婁和劉本來就發一個音。不過,高皇帝的思鄉病還是加重了,最後臣下們只得在長安城裡造了一個和高皇帝老家一模一樣的村子,並將他的老父親和一些穿開襠褲時的朋友們安置在裡面,給高皇帝提供了一個模擬旅遊景點。
事實證明,關西的武力加上關東的經濟文化,相得益彰,所謂“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造成了大漢空前的強盛。特別是對付西北匈奴、羌、胡等民族的入侵,關西有著不可替代的支撐與震懾作用。大漢也同樣重視洛陽的樞紐地位,從孝武皇帝起,分天下郡縣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一人,作為監察官員,代替中央巡視所在郡縣的吏治。其核心地區歸司隸校尉部,所轄七郡包括了長安至洛陽的狹長地帶,洛陽作為大漢東都的觀念隨著儒學在大漢的確立而深化,因為這是周禮和德治的象徵。
光武皇帝也不是關西人,他的家鄉南陽與洛陽靠得很近,即皇帝位後,進了洛陽。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並不一定以拓土開邊為事業,而是達到德治的境地。有一天,光武皇帝在披閱地圖時,也曾感慨自己的國土尚不夠遼闊,馬上,太傅鄧禹就告誡他:“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大小。”可一個叫杜篤的人寫了篇《論都賦》呈上來,說關西是守衛國家的利器,不可以久虛。一些故國老臣也佇立西望,書生加上買賣人出身的光武皇帝沒有鄉村流氓出身的高皇帝那麼粗暴,他利用了廣告和信仰的手段,讓人造謠說洛陽發現了神雀鳳凰等祥瑞,留住了人們。由於光武皇帝相信讖緯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天下的帝王興替都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次序,大漢稟承的是火德,火與水相剋,因此帝國政府下令洛陽的洛字一律寫成“雒”。直到孝章皇帝朝,還有人想念長安,於是朝廷讓班固寫了篇《兩都賦》,在比較兩座都城時,玩弄寫作技巧,抬高了洛陽的形象。
可是,大漢從此失去了關西的好處,人們也漸漸忘記了關西。而關西也得不到關東文化和經濟的潤澤,漸漸衰萎。
關西的故都都可以放棄,何況是更加遙遠的涼州呢?
嚴格地說來,羌人的暴動是叛亂,因為這是大漢帝國內部的###,而不是外來民族入侵造成的邊患。
這和前朝的匈奴問題不同。儘管太史公司馬遷認為他們是夏后氏的苗裔,但事實上匈奴是一個由境外遊牧民族組成的對等的國家,這個國家與大漢這個農業民族組成的國家碰撞之後,像是大漠上的風暴,來得迅猛可怕,但終不能持久。到了本朝初期,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順並進入大漢的邊塞定居;北匈奴則繼續保持原有敵對的狀態,他們時而犯境,時而求和,目的都在於要從大漢得到生活必需品和一些奢侈品。大漢為了對南匈奴講信用,沒有接受北匈奴的求和。孝明、孝章皇帝時代,北匈奴與大漢展開了爭奪西域的戰爭,終於在永元三年(91)金微山一戰中,大漢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漢軍出塞遠達五千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