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米爾肯
1987年的金融危機時,最知名的人物,除了當時剛剛上任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以外,大概就是大名鼎鼎的“垃圾債券之父”——邁克爾?米爾肯了。
1968年米爾肯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他就已經對信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米爾肯在研究了數千份公司財務報告後發現,審計數字不能充分反映一個公司的真實價值。這時候他開始懷疑父親曾經對他的教導:永遠不要忘記,生意場上信譽第一,而信譽的建立是從財務報表開始的。
1971年,已經獲得沃頓商學院MBA學位的、年僅25歲的米爾肯發起了一場“金融革命”,提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所沿用至今的確定貸款或投資物件的傳統標準需要更新,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現實和新的市場發展趨勢。從此,開始了他的“垃圾債券”之路。
所謂“垃圾債券”,是指級別很低(一般都在BB級或以下),風險很高的債券。
1977年到1987年的10年間,米爾肯籌集到了930億美元,德雷克斯公司在垃圾債券市場上的份額增長到了2000億美元。這時,米爾肯已成為真正的垃圾債券大王,他所就職的德雷克斯公司債券買賣部成了完全意義上的美國低階債券市場。他也曾一度得到5�6億美元的交易佣金,成為美國薪水最高的“白領”。
但是最終,因為被法庭判定有“掩蓋股票頭寸,幫助委託人逃稅,隱藏會計記錄”等罪行,米爾肯被判處10年監禁,賠償和罰款11億美元(其中罰款2億美元,民審賠償金額為5億美元,向政府補納稅款4億美元),並禁止他再從事證券業。
當年的“垃圾債券”,是不是和如今的“次級貸款”債券,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呢?只是,如今的次貸債券,CDO、CDS什麼的,可否比當年的垃圾債券更會“包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