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仁公主已然繼任了主公之位,那麼孫權之死一事,便沒有必要再瞞著東吳百姓了,於是仁公主便讓人將孫權的死訊放了出去,說孫權在行宮中遇刺身亡,東吳的新主公,由孫權的胞妹孫仁接任。
訊息一處,整個東吳都震驚了!
柴桑的百姓們早已知道行宮內出事了,但是卻不知竟然出了這麼大的事,東吳主公孫權竟然遇刺而亡,這賊人的本事也太大了吧!!
不過在仁公主命人貼出來的公告中,卻對於兇手一事,隻字未提,只是說會盡力的追查兇手。
孫權勤政愛民,是難得的好主公,柴桑城乃至於整個東吳的百姓,都自發的悼念孫權,柴桑城全城哀嚎,仁公主將孫權的靈柩停放在行宮之內,自己親自披麻戴孝。
吳夫人聞訊,立即帶著家人從曲阿趕了過來,雖然仁公主接任主公一事頗為奇怪,但是吳夫人哪裡顧得了這些,喪子之痛,使她無所適從。
隨著吳夫人一同來的,也有孫權的另兩位弟弟,孫匡和孫朗,孫匡體弱多病,從模樣上來看,只怕活不了多久了,而孫朗則對仁公主接任主公一事,沒有任何異議。
仁公主向吳夫人稟報道:“孃親,兄長新死,但江東基業不可就此廢掉,臣工們經再三思量,推仁為新任主公,仁雖竭力推脫,但實在拗不過去,只好同意了暫代主公之位,仁只求好好操辦兄長身後事,並找到真兇,待這兩件事做完之後,仁自會放下主公之位,到時候還請孃親另擇賢能。”
仁公主以退為進的說辭,自然也是楊林教給她的,吳夫人在聽了仁公主的稟告之後說道:“既然臣工們推你為主,你便不用再推辭,歷朝歷代雖無女子主天下之事,但適逢亂世,當不拘小節,仁,你的才能,孃親也看在眼裡,你定能如兄長一樣,將東吳繼續繁榮!”
正如楊林所料,孫權死後,吳夫人已然亂了方寸,說話自然以親情為重,仁公主繼任主公之位,吳夫人也不會說三道四的。
當然,楊林有恃無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柴桑城的護衛軍,已經完全掌控在了仁公主的手中,王寶作為護衛軍統帥,對楊林和仁公主忠心耿耿。
既然家中之事已然無礙了,仁公主便等著孫權的守喪之日結束,到時候,她就能夠完全接掌東吳主公之位了……
另一方面,孫權的死訊,也傳到了群雄的耳中,荊州劉表離東吳最近,很快就送來了書函,書函上為孫權之死感到哀痛,也祝願仁公主這位新主。
當然,最令東吳憂心的,並非是劉表的態度,而是江對岸曹操的態度,因為仁公主原本是要嫁給曹操的,但是她卻當了東吳的主公,身為東吳的主公,又怎麼可能下嫁曹操,誰也不知道曹操在知道了此事之後,會對東吳做些什麼。
“這可是大事!倘若曹公不滿仁公主接任東吳主公,只怕會立即興兵來犯,到了那時候,我東吳拿什麼去抵擋曹操的雄兵,仁公主的主公之位坐不了幾天,就會丟了!”
摘星樓上,東吳輿論會核心成員濟濟一堂,正商量著接下來之事。
為了輿論會,吳湘可以說是操透了心,協助仁公主弒君奪位,這可是九死一生之事,吳湘差點焦慮而死,所幸的是,弒君成功了,而仁公主也順利當上了東吳的主公。
但是,即便如此,吳湘卻開始擔心其它的事情了,因為東吳只能算是天下群雄之一,而最強的一方曹操,正對東吳虎視眈眈。
“楊先生,你倒是說說話啊!”
吳洋和吳浩也異口同聲的詢問楊林,在他們看來,楊林已經是眾人的精神支柱了。
無論是萬民書也好,還是江河石碑、牛肚子裡的絹帛也好,都為仁公主登位,起到了很好的造勢作用。
最起碼,在江東境內的民眾,對於仁公主接任主公一事是支援的,大部分的民眾認為,仁公主是天賜之子,仁公主定能帶領東吳走向繁榮!
“楊大人就是這樣,最喜歡賣關子了,嫣兒可知道,你和仁公主之間的那些臭事的!”
嫣兒也取笑楊林,這一次成功刺死孫權,嫣兒居功至偉,不過在當晚,嫣兒差點死在仁公主的手中,若不是楊林挺身求情,只怕嫣兒早已殞命了。
因為楊林相救,嫣兒對楊林的看法也有了多少的改觀,楊林並非無情無義之人,在有些時候,楊林也是有情的。
楊林和仁公主之間的那些事兒,由於嫣兒當時就在木下宮中,因此她已然知曉,而楊林也不瞞她,在私底下,曾對嫣兒如實以告。
眾人以期許的眼神看著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