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群議(1 / 2)

小說:混在東吳吃軟飯 作者:coxi

曹操大軍南下,東吳方面也是極為關心的。

早在曹操興兵攻新野之時,就有朝臣給孫仁提建議,要與荊州聯合抗曹。

但是孫仁卻遵從於楊林的建議,當場拒絕了。

而後曹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從襄陽、到南郡,雖軍隊死傷無數,但連下兩城,荊州之地,指日可待。

劉琦退守江夏,手下軍隊不足萬人,便向東吳求救,但孫仁卻連番刁難,直到諸葛亮以人質的身份來到柴桑,孫仁才召集眾人,商議對抗曹操事宜。

朝臣們濟濟一堂,孫仁雖心已有所斷,但仍需在朝堂上令眾臣服氣才行,於是讓列為臣工暢所欲言。

身為東吳長史,張昭道:“曹操身為漢相,以天子為要挾,群雄之中,若敢不從,便是亂臣賊子,依老臣之見,不如開城投降,免民眾受戰亂之苦。”

除了張昭之外,顧雍、虞翻等人也附議。

若是以往,孫仁必定心生焦慮,但此時她卻不慌不忙,道:“長史說得沒錯,只是孤以為,曹操生性殘忍,若是降他,只怕東吳百姓任人魚肉,依孤所見,降曹並非上策。”

孫仁將目光看向楊林,此時楊林已是治中從事,身居要職,在朝堂上已有發言權。

當初楊林去荊州,孫仁提心吊膽,後來楊林平安歸來,並說荊州之事已然完成,孫仁便放下心來。

後劉表死,劉琦繼任荊州牧,雖劉琦性格軟弱,但他誓死不降曹,與劉備共同抗曹,雖失敗了,但曹操也損兵折將,不得已在南郡休整。

事件的發展正如楊林所料,曹操與荊州一方,都兩敗俱傷,對於東吳來講,正是坐收漁人之利的時候。

孫仁問楊林道:“楊林,是戰是和,你有何意見?”

孫仁想讓楊林開口說服朝上的老臣,不過楊林今日,卻並不想過多的言語,他只是說道:“主公,微臣沒什麼遠見,與曹操是戰是和,不如聽聽諸葛大人的意見。”

這段時日,楊林在朝堂上發言甚少,朝臣們都當他是給主公說書的,沒什麼真才實學,只有張昭、諸葛瑾等人才知道楊林的真正本領,此人在朝堂上不開口,只因為萬事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楊林將難題推給了諸葛瑾,諸葛瑾也不再推,說道:“主公,若是曹軍沒有損耗,合我東吳之兵力,只怕難以與之抗衡,戰不如降,但今時今日,曹操的軍隊在攻打襄陽、南郡兩城的時候元氣大傷,其戰力還不足之前的五成,我東吳與之對抗,已有勝算,所以微臣以為,降不如戰。”

張昭嗤笑道:“兩軍交戰又不是下圍棋,豈能以兵力來衡量?”

面對張昭的指責,諸葛瑾並不生氣,而是說道:“微臣所言,也並不全面,但是微臣的胞弟已來到柴桑,他比微臣更清楚曹操的實力,懇請主公召見。”

孫仁立即通傳諸葛亮上朝,諸葛亮來到朝堂上,先是和自己的兄長諸葛瑾打了招呼,隨後就將目光落在了楊林身上。

兩人曾在荊州城有照面,當時楊林認出了諸葛亮,但諸葛亮卻也只是知道楊林是劉琦身後的指使之人,來自東吳,至於楊林叫什麼名字,官居何職,諸葛亮卻無從得知。

直到自己來到柴桑之後,聽自己的胞兄諸葛瑾簡述柴桑城內的趣聞,諸葛亮才知道了楊林此人。

兩人相視一笑,楊林道:“諸葛先生遠道而來,不才這廂有禮了。”

說著,楊林便向諸葛亮行禮,而諸葛亮也回禮。

諸葛亮這下終於意識到,東吳的主公再三刁難荊州,正是因為此人在從中作梗,乃至於自己被迫前往柴桑為人質,也全是此人的主意。

既已和楊林打了招呼,諸葛亮便一步步來到了孫仁的面前。

孫仁道:“孤早聽聞臥龍先生的大名,今日一見,果然是人中龍鳳,敢問諸葛先生,曹操實力如何?我東吳與之對抗,有勝算否?”

諸葛亮向孫仁行禮,便仔細打量了一下東吳的這位女主。

諸葛亮平日最好察言觀色,不過從東吳這位女主的身上來看,她應是仁慈善良之人,可是她行為做事,卻是鐵石心腸,和曹操毫無二致,於是諸葛亮又想到了楊林,看來是楊林這個人,在背後操縱孫仁的決策。

諸葛亮謂孫仁道:“今主公和劉琦公子雖敗,但卻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曹軍雖勢大,但也沒從我方討得任何便宜,現曹軍損兵折將,其數量不及揮師南下時的一半,曹操也不得不在南郡休養,等他們攻至東吳,已是強弩之末,要戰勝他們,並非難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