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回柴桑,便收到了一個好訊息。
張?託人來告知楊林,他讓自己幫的忙已經幫到了。
播種下去的番薯,大獲豐收,其產量之高,令人瞠目結舌。
除此之外,番薯的味道特別,深得農人喜歡,而番薯的種植,不需要在良田裡播種,在土地貧瘠的山裡也能夠播種,也就是說,番薯的種植,不會佔用到現有的耕地。
張?也是明白事理的人,他知道番薯的種植成功,對於東吳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現在,再也不用擔心東吳的百姓吃不飽肚子了,民心穩定,正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所必須的條件。
既然番薯種植成功了,那麼接下來,究竟是將番薯銷往江北一帶,還是收進自家糧倉?
若是平日,楊林一定會親自去張?府上,與張?面議此事的,但是現在楊林事急,便只能囑託前來傳信之人,道:“請告知張大人,收穫的番薯,只能分與東吳百姓,或存於府庫,不可對外銷售。”
在講明瞭之後,楊林便徑直進宮面前孫仁。
孫仁在書房接見楊林,並屏退左右,只留楊林一個人在。
楊林道:“仁,此去荊州,我已經讓劉備簽了協議了,現協議在此,從今往後,劉備便會被我東吳牽著鼻子走了。”
說著,楊林將簽好的協議拿到了孫仁的面前,又將印璽還給了孫仁。
孫仁苦笑道:“楊林,當時你對我說,要將西川的地圖送給劉備,又要和劉備籤什麼和平的協議,若是被諸將知道了,只怕會扒了你的皮,不過我卻是知道的,你所做的事雖然怪異稀奇,不可理喻,但是每一次,卻都會受到奇效,因此這一次,我也就順了你的意思。”
無論是送地圖給劉備之事,還是與劉備籤協議之事,都是楊林事先告知孫仁的,若非如此,孫仁的印璽也不會在楊林身上。
孫仁又道:“只是,我並不知道,東吳究竟靠什麼去約束劉備,僅僅靠這兩張紙嗎?以劉備的為人,若是協議對他不利,他是不會遵守的,到時候,只要翻臉不認便可以了。”
楊林笑道:“仁,協議中的內容,都是對劉備有利的,縱然是他的軍師諸葛亮,也只能從協議中看到有利的一面,不過,正所謂福兮禍所依,天底下沒有絕對的好處,在劉備被利益衝昏了頭腦的時候,他便已經掉入東吳的圈套之中了,到了那個時候,只怕他再想反悔,也來不及了。”
楊林的話,孫仁自然是聽不懂的,不過既然是楊林所說的,那麼孫仁就無條件相信。
孫仁道:“既然如此,此事就由你來張羅吧,不過,凡事也並非一帆風順,若是劉備不入套,也不必勉強,順其自然便可。”
孫仁話裡的關切之意,楊林也聽得真切。
楊林苦笑著說道:“不過,我已經在諸葛瑾和魯肅的面前誇下了海口了,若是三年之內取不回荊州,便提頭來見。”
孫仁“噗嗤!”一笑,道:“瞧瞧,瞧你乾的好事,若真如此,只怕要我這個當主公的,拉下臉面去給你求情了!”
兩人笑了一陣,楊林便言歸正傳,道:“仁,有個好訊息要告訴你,我命張?張大人去播種下去的番薯,已經豐收了,照這樣下去,我東吳的民眾,將再也不會缺糧了。”
孫仁道:“此事我倒是聽你說過,這番薯容易種植,且產量極高,在東吳大獲豐收,倒是能解決百姓的饑荒難題,楊林,這是你的功勞,我要記你一功!”
在楊林的不斷教導下,孫仁也知道了,民才是國家的根本,而要讓民眾安心勞作,自然是要填飽民眾的肚子,讓他們安居樂業。
因此,番薯的大獲豐收,便能夠使整個東吳安定!
楊林又道:“番薯的種植成功,對於東吳來說,的確是天大的好事,不過,仁,有一點卻是要立即去做的,那就是要立即下令,嚴謹東吳民眾將自家種植的番薯帶往外地,此番薯只能在東吳的土地上播種,只能由東吳的民眾食用。”
孫仁奇怪道:“此是何意?”
楊林解釋道:“若是番薯的種植法,被別人得了去,他們將番薯在自家的土地上種植,便立即解決了饑荒問題,那麼別人就變得富足,兵強馬壯,我東吳可就再也沒有可乘之機了。”
楊林一說,孫仁頓時茅塞頓開,道:“楊林,你說的言之有理,我這就下令,嚴禁番薯的流通。”
楊林又道:“今後,番薯可以充當百姓的主食,而小麥等農作物,便可以充當兵糧,等番薯再一次豐收之後,便可以減少東吳百姓的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