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軍一路敗退,直到退到益陽為止。
殘存的蜀軍,以益陽為屏障抵禦東吳的騎兵,東吳的騎兵雖然氣勢洶洶,但是對於攻城,卻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因此,近衛軍識時務的退走了。
而此時的蜀軍,早已經聞風喪膽了,他們害怕一旦出城,就會遭到東吳這支兇悍的部隊的追殺,於是只能一直待在益陽城中。
近衛軍在大殺四方之後,便立即與東吳的軍隊匯合,而程普在知道了近衛軍竟然將劉備的十萬大軍殺得落花流水之後,也頗為興奮。
劉備軍卑鄙無恥,竟然假意簽訂和約,卻擊其暮歸,此仇不報,實在枉為人。
於是程普並沒有讓軍隊繼續撤軍,而是讓自己的本部人馬與近衛軍匯合,數萬之人,一同奔至益陽,將益陽城團團包圍。
劉備軍膽怯,不敢出城禦敵,而益陽城城小,糧草也不多,並非可以久居之地,破城只是遲早之事。
不過吳軍並沒有立即攻城,而是圍而不攻,因為吳軍知道,現在劉備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不需要虛耗兵力去攻打益陽,只要等時候一久,益陽城便會不攻自破。
在益陽城外,程普遙遙的看著已經被圍得滴水不漏的城池,謂楊林道:“楊大人,最初你說,要以一萬近衛軍去擊破劉備的十萬大軍,我本是不相信的,但是今日一見,楊大人所言非虛,這近衛軍的戰力果然不同凡響,令我歎為觀止!”
事到如今,程普除了讚歎之外,已經別無其它言語了。
劉備假意議和,並且偷襲吳軍的後翼,像這樣的事情,楊林這絕頂聰明的人竟然會置之不理。作為三軍統帥的程普,自然對楊林頗有微詞。
東吳軍士的死傷,與楊林的不作為有極大的關係,但是楊林卻說。要以近衛軍去抵擋劉備的大軍。
於是程普便認為,這或許正是孫仁主公的意思,這場戰爭為了取得想要的戰果,必須要犧牲一部分計程車兵。
程普對於楊林讓區區一萬人的近衛軍去抵擋蜀軍的事,並沒有加以勸告,而是放任其所作所為,而程普的心中也有些擔心,如若近衛軍也失敗了,那麼東吳的軍隊,將會全線崩潰。
不過。現在戰局已定,無論怎麼樣,也沒有辦法改變東吳軍隊勝利的事實,因此對於之前的事情,程普已經不太在意了。
反倒是對於近衛軍的戰法。程普非常感興趣,這支騎兵部隊,以非常獨特的作戰方式,幾乎全殲了蜀軍的部隊,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面對程普的褒獎,楊林並沒有太過於驕傲,而是說道:“這支近衛軍。雖然是在下一手訓練出來的,但是挑選他們和鼓舞他們的人,卻是主公自己,正是因為主公的重視和這支軍隊對主公的忠誠,使得近衛軍的戰鬥力,是別的軍隊所沒有辦法比擬的。”
楊林將功勞全推到了孫仁身上。至於程普最想要知道的近衛軍究竟是以何種戰術在作戰,楊林卻隻字未提。
當然,程普並無意從楊林的口中套知太多的東西,所幸的是,這支所向披靡的騎兵部隊。是隸屬於東吳的,強大的部隊,當你不與他為敵的時候,只是作為同伴,是最令人放心不過的。
吳軍包圍益陽,卻連軍事會議也省去了,總之,當下軍隊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將劉備圍困住,不讓劉備逃走,只要他被困在益陽一天,蜀中一帶的局勢就更加嚴重一天!
而情況正如東吳方面所料想的益陽,劉備不顧蜀中一帶的蝗災,毅然出兵東吳,將糧草用於前線,使得蜀中一帶的民眾餓死無數。
百姓們沒了糧草,都覺得活不下去了,他們就只能鋌而走險,去搶、去奪。
在劉備率軍出征東吳之後,蜀中一帶,多地爆發了饑民的暴動,若是一次兩次的話,官府還能夠鎮壓下來,但是次數多了,官府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許多地方的官府,已經被饑民們攻佔了,使得蜀中一帶,頓時陷入了混亂的狀態。
諸葛亮坐鎮成都城內,處理突發事件,但是縱然是諸葛亮有過人的本事,也沒有辦法將蜀中一帶的所有危機平息。
最關鍵的一點,是蜀中的百姓們無糧可食,吃不飽飯、餓著肚子的蜀中百姓們的暴亂,如果沒有糧食的支援,只怕會繼續下去。
如果劉備率軍成功攻破了東吳,那麼將會是另一番局面,東吳糧食充足,以東吳的糧草,定能夠解蜀中的燃眉之急的。
但是事與願違,劉備出兵東吳,卻大敗而歸,而且不僅大敗,還被吳軍圍困在益陽,根本沒有辦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