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必須要保證後方的安定,昔日武皇帝在世時,曾意圖討伐西涼的馬騰和漢中的張魯,正厲兵秣馬,但是卻不想東吳軍隊偷襲合肥,致使武皇帝只能派兵援助,才給了馬騰和張魯喘息的機會。
因此,若要討伐劉備,必定要通好東吳,讓東吳不偷襲我大魏的後路,此才能安心伐蜀。”
司馬懿的話雖然說到了點子上,但是曹丕卻不太愛聽,道:“東吳私自鑄造貨幣,早已是亂臣賊子,朕欲除之而後快,怎麼還會去通好東吳?”
早在曹操在世之時。每每提及赤壁之戰的大敗,曹操都是痛心疾首,曹丕在身邊看著。也頗為不是滋味。
於是曹丕曾經立志,定要將東吳剷平。以報赤壁之戰的仇!
只可惜,要進兵東吳,卻不是時機,再加上劉備在成都稱帝,更使得曹丕的注意力不可能再集中在東吳身上。
然而司馬懿卻說道:“非也!陛下,今劉備稱帝,東吳並未表態,可見對於我大魏來說。東吳並非敵人,而且在合肥之戰後,荀彧先生就曾經和東吳簽訂了和約,兩家互不侵犯。”
曹丕道:“可是,東吳每日正將自家的糧草運往蜀中,可見吳蜀是一丘之貉,東吳又怎麼會是我大魏的朋友呢?”
司馬懿又道:“微臣聽聞東吳的主公孫仁,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想必是她憐惜蜀中的百姓,才會讓人將糧食送抵蜀中的。此是仁義之舉,並非對我大魏有所敵意。”
經過司馬懿的分析,東吳給蜀中送糧的事情。倒也能夠說得通了。
曹丕又想,吳蜀之間,也曾爆發過長沙之戰,因此,東吳算不得是西蜀的盟友,他們也不可能是大魏的敵人。
曹丕便問道:“仲達,依你之見,如何才能使東吳偏向我方?”
司馬懿道:“陛下可派人前往東吳,對吳主孫仁加以封賞。因此來投石問路,若孫仁受了賞。那麼就表明,她對我大魏並無敵意。若是拒而不受,那再想別的辦法也為時不晚。”
曹丕同意了司馬懿的建議,便降詔,命司馬懿代表自己,前往東吳,冊封孫仁為吳王,加九錫。
司馬懿領命而去,帶上了大魏皇帝的封賞,領著隨從,前往江東。
來到了柴桑城後,孫仁命人以國禮來款待魏使,並安排司馬懿住進了柴桑城內最奢侈的會所。
不過孫仁並沒有立即召見司馬懿,司馬懿也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獨自一人在柴桑城內閒逛。
這座城市,可比許昌、洛陽繁華多了,亭臺樓閣,金碧輝煌,在江北的時候,常聽人說東吳繁花似錦,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司馬懿讚歎,難怪東吳有能力這麼長時間資助蜀中,聽聞東吳的繁榮,全靠了和別人通商,這和昔日曹操只重視農業生產的方針政策大相徑庭,難道說,發展商業真的能夠起到如此的效果嗎?
見識了柴桑城的繁華,司馬懿有一些想要見楊林,不過畢竟柴桑城人多眼雜,自己與楊林的單獨會面,倒是有一些不便的地方,於是司馬懿打消了去見楊林的想法,也沒有去見長久以來和自己通氣的龐統,只是在驛館之中老老實實的等待東吳主公孫仁的召見。
另一方面,孫仁召集眾臣,商議如何應對魏國的封賞。
呂蒙道:“曹丕身為賊子,竟然敢向我東吳發號施令!這一次,他膽敢派人來向我東吳受賞,分明是要我東吳稱臣於他,是可忍孰不可忍,依末將的話,定要將使者斬首,以懸於城門之上。”
魯肅連忙道:“萬萬不可!呂將軍,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縱是我東吳不受曹魏的封賞,只要將使者遣回江北即可,哪裡需要斬人首級,使吳魏之間矛盾加深?”
呂蒙性子急躁,不甘心東吳被曹丕那小兒侮辱,於是言辭激動。
而魯肅則性格溫吞,凡事不會做得太過,因此只是勸說主公將來使遣散回去。
不過縱然是性格不同,但是呂蒙和魯肅兩位重臣,都並不認同來自於曹丕的封賞,都認為身為東吳的主公,孫仁不應該接受曹丕的封賞,以現在東吳的國力和兵力,只要孫仁想,那麼縱然是吞併天下也有可能,又怎麼能夠去接受曹丕的封賞呢?
實際上是否受賞一事,孫仁心中早有了決斷,只不過,群臣們大部分都反對,令孫仁不好表明自己的態度。
於是孫仁只好又將楊林請出列,道:“楊林,你倒是說說,對我東吳來講,是受了曹魏的封賞好,還是不受的還?”
楊林向孫仁行了一個禮,道:“主公,微臣思前想後,總覺得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