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媽媽。還是在那個地方,時隔一年多後,再次見到了自己的媽媽。這次見面,我們母子倆都很冷靜,都沒有哭,彼此詢問著這麼長時間的情況。
我對媽媽說明了自己想上大學的想法,要求媽媽回去幫幫我,可是媽媽卻無奈地說:“咱家祖墳上就沒冒那股青煙兒,你就別想那麼高啦!”
媽媽的話聽起來有些刺耳,可是對於她這個沒有一點文化的農村婦女來說,經驗和務實就是她選擇生活方式的準則。確實,很多家庭情況比較好的農村孩子不也是從高中輟學打工了嗎?媽媽說的並沒有錯,我不應該想諸如上大學那樣的事情,畢竟我的家庭情況不允許,上大學這樣的好事情不會輪到我這個貧苦孩子的頭上。
可是這一切真的是宿命嗎?我不相信,起碼沒有努力我就不會相信,沒有試過我也不會相信,我就不認為自己會比其他的學生矮三分,上大學也不是富人家的專利。當時的我,心中就有了一種認識:貧窮是非常可恥的事情,作為一個人應該有追求財富的目標。
無論別人怎麼勸說,經歷了種種磨難的我心裡一直沒有放棄重返校園的念頭,並且這種信念越來越強烈:無論再困難,我也必須走出這個家,否則,就無法擺脫和改變這個家庭的困境。而走出這個家的途徑,就是重返校園,掌握更多的知識,來改變自己和貧困家庭的命運。
不是我感動了中國人,而應該是這些人被自己感動了。因為這些人心中原本就有愛心,心存責任。
——洪戰輝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同行,一路溫暖(1)
秦鴻禮老師原來是西華一中的教師,是我的語文老師。秦鴻禮老師最初對我的印象並不好,只覺得我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學生,一般的農村孩子都特別知道用功,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我卻和其他人不同,因為我總是在課餘時間買進一些本子、圓珠筆之類的文具到學校來賣。
後來,秦鴻禮老師瞭解了我家的情況,逐漸改變了對我的看法,在交往中,秦鴻禮老師可能認為我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毛筆字寫得很好,寫的作文也很有文采。他還一直為我的退學替我惋惜了好一陣子。
在西華縣一中教過我英語的李永貴老師也一直牽掛著我這個苦孩子的命運。他也多次向其他的同學詢問我的訊息,可是得到的答覆始終是:洪全會不可能回學校了,他的父親有病,自己的家又窮,學習又不是特別的突出。“肯定不會再上學了!”這是老師聽說的有關我的最多訊息,也是其他同學給我最多的評價。
而輟學在家的我卻時刻想著讀書。想到要透過獲取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來實現父親的夙願,於是我開始尋求著再次踏入校園的途徑,一步一步地前進著。
一次,我到西華縣城進貨,在街頭碰見了高中同學,好久不見,我們兩人格外高興,找了個地方坐下來痛快地聊了起來,告別校園一年多的我急切地想知道學校發生的故事。交談中,同學告訴我以前教我們的語文老師秦鴻禮和英語老師李永貴調到西華二高了,這兩位老師還經常向同學們打聽我的情況。
“以後你有什麼打算?”同學很關切地問著我。
於是我就把自己想上學的想法告訴了他,聽到我的這個想法後,同學很支援我,他要我找老師一趟。
令我想不到的是這次與同學見面,竟會給我帶來重返校園的福音,我也沒有想到兩位老師會如此盡心盡力地幫助我、關愛我。
1999年的那個暑假,秦鴻禮和李永貴老師調到了西華縣第二高中工作。在即將開學的時候,李永貴老師首先給我打電話說,希望我到新成立的二高來讀書。秦老師也一直在關心著我的事情,來到新的工作崗位後,他就讓一個瞭解我情況的學生給我捎信:希望我能重新回到學校上課,並表示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世界上,除了親情之外,師恩也是很難忘記的。在秦鴻禮和李永貴兩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又重新回到了學校。不過,我去的是西華縣的二高,二高是新建的,只有高中一年級一個年級,我只能從高一讀起。於是,我成了西華二高的一名高一新生。
秦老師和李老師從來都是把我當兄弟看待。看我沒錢了,兩位老師會給我。我不要,老師就說:“你以為是白給你的呀?不是,等你將來有錢了得還我們。”有的時候,兩位老師還經常帶我出去“打牙祭”增加營養。
至今,我和兩位老師還有著密切的聯絡,秦鴻禮老師現在還在西華二高教書,由於教課教得很好,師德也受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