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自愈有道 作者:天馬行空

。中脘

位於肚臍上4寸,正好是心窩到肚臍的中點位置。其主要功能是強健脾胃、驅寒化溼、調理中氣,為健脾胃的首選大穴之一。

2。關元(孕婦慎)

中醫有“針必(足)三里,灸必關元”之說,可見關元在灸法中的突出地位。關元穴位於肚臍下3寸,就是肚臍正下方自己的四根手指併攏的位置(不包括大拇指)。

關元為肝脾腎三經與任脈交匯的穴位,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為培元固本、補氣益精,主諸虛百損,溫養腎中先天之本的要穴。

3。氣海

氣海位於肚臍下寸,關元到肚臍的中點,主髒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灸此穴(孕婦忌)可壯腎陽,補元氣。

4。足三里

人體最著名的養生長壽穴之一。灸此穴可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溼、降逆利氣、扶正培元。民間流傳著“若要身體安,三里常(灸)不幹”“三伏灸三里,好比吃母雞”之類的諺語,正是千百年來人們養生保健的經驗結晶。

由於空調和冷飲的普遍影響,現代人體內寒氣和溼濁大多比較重,藉助溫灸的熱力來通經絡、散積寒、排除三濁,真可算是找到對治的良法了。要是再與推腹法的外力推揉配合運用,簡直是寶哥哥遇見林妹妹——絕配!

黃豆灸法的注意事項

1。上火的人先別灸肚臍以上的穴位

容易上火的人選用溫灸法,暫時不要灸肚臍以上的穴位,並要和推腹、膀胱經刮痧(半個月左右一次)以及金雞獨立等除三濁之法配合使用,否則可能出現上火現象。如果這些方法您都用過仍然會上火,說明您內火太重,那就先要除三濁,等血氣變清些後再施溫灸不遲。

2。有一些排病反應很正常

溫灸過程中,很可能出現肚子咕咕叫、屁多、發冷發涼、拉稀等現象,這都是體內寒凝之物消融消解的徵兆,是正常的排病反應,應當堅持。

如果灸中脘穴時出現了心煩意亂的現象,您要檢查一下灸包的位置是否放高了,如果不是,就應停灸。

3。灸前最好喝一杯溫開水

我建議大家灸前最好喝一杯溫開水,因為不少朋友在灸時,全身會微汗或者穴位處出汗,進而感到乾渴。另外,有的朋友灸的次數密集了,會出現咽部幹癢、咳嗽或有燥熱感等類似上火的現象,這時就要多練習金雞獨立和轉腳腕等功法,不過幾天,症狀就會消退。要知道,咽部幹癢是身體需要補充水分的訊號,很可能是灸法加速了體內濁水外排導致的,這時多喝些水就可以了。如果幾天後情況仍未改變,反而有加重的趨勢,說明您內火過重,應暫停溫灸,改用刮痧來除三濁。

有的朋友問:“用熱敷的方法代替灸,效果是不是一樣啊?”其實,熱敷和灸法的適用範圍是不同的。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人體是一塊需要灌溉的良田,經絡穴位相當於管道,熱敷就像是往田裡灑水,而灸法則是往管道里灌水。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三章 每一個家庭都需要的健康傳家寶(3)

適合於黃豆灸法的體質

1。純粹的虛寒體質

對於這種體質,溫灸的熱力就像寒冬裡的陽光,及時而對症。灸法在這種情況下的應用比較好理解,我就不展開說了,下面重點探討其他兩種情況。

2。上熱下寒、上實下虛體質

這類人很多,表現為身體上半部分血氣瘀滯、燥熱,火氣大,臉上常起痘,心煩不安,下半身卻是虛寒,氣血不足,天一冷就腳底冰涼。

灸中脘(中焦)、關元(下焦)等穴位,雖然對緩解中下焦虛寒很有作用,但如果在心浮氣躁時溫灸,可能會引起上焦(心肺)煩熱加劇,感到不舒服。

這時,就需要配合練習推腹法和金雞獨立法等引血下行之法,以實濟虛,洩有餘而補不足,收上焦之虛火,補下焦之虛寒。

若能在溫灸時播放古琴曲等靜心安神的音樂,引血下行、溫灸熱力和靜心安神三方合力,互為補益,相互促進,自會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3。冰包火體質

這種體質表現為:明明怕冷,但吃溫熱的食物或者著急生氣就容易上火、舌頭起泡、口唇長瘡、臉上長包。

怕冷是身體血氣不足,所以風寒會從毛孔侵入,促使面板表層形成寒凝之物,比如脂肪等,這將導致毛孔堵塞,排汗不利,中醫叫做“風寒束表”,也就是“冰包火”之“冰”。

因為毛孔堵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