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歷史發展變化中可以找到它的起因。人口的持續增長,使環境成為制約鮮卑人繼續發展壯大的瓶頸。大興安嶺雖然物產豐富,但動物的繁殖趕不上人類的破壞快。可汗毛時代,大的部落已經有三十六個,小部落也有九十九個了。到了推寅汗一代,人口必定有增無減,本著居安思危的想法,尋找另一處豐衣足食的樂土也是擺在推寅面前的一道必須解決的課題。也許問題早就提出來了,只是歷代可汗們下不了決心,我想推寅汗肯定是被逼得沒有法子,狼多肉少啊!大興安嶺地區惡劣的氣候環境,嚴寒、暴風雪是常客,讓他們苦不堪言。
大興安嶺周遭鄰國局勢發生變化,稱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的衰敗了。推寅可汗所處的時代沒有確切的紀年,我們大約推斷出他生活年代是在東漢初年。史界有種說法,鮮卑即東胡。《漢書。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便有如下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東胡是何方神聖呢?涉及一個典故,匈奴單于冒頓反間計大破東胡的故事。在草原上,東胡曾經與匈奴一樣強大,冒頓初立為匈奴單于時,東胡以為有機可乘,派使者索要匈奴王頭曼(冒頓的父親)的千里馬,匈奴貴族反對,此匈奴寶馬,怎麼能送人?冒頓說怎麼能為一匹馬難為鄰國呢,將千里馬給了它。沒過多久,東胡又派人到匈奴,向冒頓單于索要閼氏(匈奴單于的妃子),匈奴貴族又反對,冒頓的態度和前次一樣,靜靜地說:“怎麼能因為一個女人難為鄰國呢?”冒頓又將自己寵愛的閼氏送給東胡。東胡王開心了,以為冒頓單于和匈奴軟弱可欺,於是再次向冒頓索取位於東胡與匈奴中間的一塊約有千里的土地,匈奴貴族們一想,不就是一塊荒地嘛,雖然大了一點,那裡能比得上千裡馬和你的閼氏呢?紛紛表態,給他吧!誰也不曾料到冒頓火了,每一寸土地都是自己的呀,怎麼能隨意給別人!下令牧民全部出動,後出者斬,東胡毫無防備,大敗。
冒頓用驕兵之計,打東胡國一個措手不及,狡猾,奸詐!東胡據說因此亡國,東胡王戰死,餘眾潰散。殘部去哪裡了呢?大鮮卑山!跑深山老林裡躲起來,再也不敢出來。
不管鮮卑是不是東胡,這則典故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在鮮卑身側有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你鮮卑人即便是想從深山裡出來,到草原上找點食物吃,你也得問一問我大匈奴答不答應。
第一章 大鮮卑山(3)
可惜推寅汗時代的匈奴遠非冒頓單于時代的匈奴可比了。公元46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帝國內部發生了大分裂,匈奴單于輿死,匈奴貴族為爭奪單于繼承權發生內訌。按照匈奴舊俗,兄死弟及,王昭君之子知牙師本應登上單于位,因為單于輿想傳位給他的兒子而被殺害。日逐王比見知牙師被殺,心裡犯起嘀咕,心想,“如果按照舊俗,知牙師應該做單于,如果按照長子繼承製,我是前單于長子,你因為是我老爹兄弟才接的班,單于的位置該我坐,下一個要殺的人是不是我呀!”心裡老大不痛快。後來,左賢王烏達革是侯、蒲奴兄弟先後繼位,就是沒日逐王比什麼事,薄奴單于還想幹掉日逐王比。當時匈奴境內連年災害,人畜死傷大半,烏桓(我國北部遊牧民族)又乘機進攻,匈奴北徙數千裡,漠南地空。兩年後,建武二十四年,日逐王比終於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遂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單于呼韓邪比歸附東漢,南北匈奴大戰。經過一年的戰爭,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北匈奴北退千里。此後,南、北匈奴不斷攻伐,匈奴由此衰敗。
匈奴的衰敗給了推寅汗一個機會,南遷的決策終於敲定,只是他沒有想到,他的決策在世界歷史中也值得大書一筆,可與歐洲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大遷徙媲美。法蘭克、東哥特、西哥特、汪達爾、盎格魯、薩克森、勃艮弟等等蠻族部落湧向西羅馬帝國,日耳曼人的大舉入侵使強大的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與歐洲不同,儒家文化頑強生命力不僅避免了大晉王朝滅亡,而且讓匈奴人、鮮卑人、羯人、氐人、羌人融入漢民族,開創了另外一個王朝,大唐。我們的北魏王朝在其間起著舉足輕重的紐帶作用,對比西方,如果沒有拓跋人的征服和改革哪裡來得大唐的強盛呢?
讓我們還是回到推寅汗那裡,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諸實施,南遷的第一個目標在哪裡呢?他的落腳點又在何處呢?
“巍巍興安嶺,滾滾呼倫水,千里草原鋪翡翠,天鵝飛來不想回” 這是內蒙古草原民歌《呼倫貝爾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煙波浩渺的呼倫湖方圓八百里,碧波萬頃,如同一顆晶瑩碩大的明珠,鑲嵌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