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觀察我們的研究結果從滲透到一些邊緣產品線,到最終承擔對公司至關重要的大型後臺系統的架構設計和實現的路程。
這個“她”,不是一個“孩子”,而是很多“孩子”,是一個團隊。說是“孩子”,聽上去有些故作矯情。但實際上,做一個合格的研究人員,需要有成人的開拓力和吃苦精神,但光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孩子般的好奇心才可以走得遠。我們能有今天的成果,我每天快樂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這麼一群我視為兄弟和朋友、心態年輕的優秀團隊。而在這背後,是微軟研究院堅持只招最好的人才的方針。微軟研究院已經十歲了,以後走再遠的路,這個方針是不能也不會變的。
說起人才,有中國是個“人才海洋”這麼一說。但實際上,我覺得正確的說法是有“海洋”乃有“人才”。真正的原創,總是在那條長尾曲線 的龍頭部分發生,而那個龍頭,佔整體的比例可能非常小。所謂“抽屜原理”,是一個理論上的常識:如果有N個抽屜,放N+1個球,至少有一個抽屜裡面有兩隻球。假如那個抽屜就是某個研究領域,“落”在那個抽屜裡的球就是該領域適合的頂尖技術人才。那麼一共有多少“球”,在統計上決定了在那個抽屜裡的“球”的多寡:是一個還是十個、百個,最後的效果會差得非常遠,這是因為成功的另外一個因素是“球”和“球”的碰撞,是人才之間的相互砥礪和激發。所以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其人才挖掘的自然優勢。抽屜的好壞,換言之,研究環境的良好與否,又決定了這些“球〃是否願意在這個櫃子裡發展,還是跳槽到其他”櫃子“相應的抽屜裡。研究院的歷任老闆所花的最大的心血,就是在打造這麼一個好”櫃子“。
發明和創造,無論是知識和技術,從本質上說都是一個快樂而永無盡頭的探險。所以一個好櫃子,更像一條船,既要堅固,也要靈活。要解決的挑戰,能夠發掘的機遇,太多了。最後需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個船隊。這個船隊永遠會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一船獨大在任何領域都是將來災難的預兆。這決定了微軟亞洲研究院這艘船也必然是開放的。我記得沈院長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如果從五十年的尺度來衡量我們的成功,不是看多少文章,也不是看有多少技術轉化,而是看從我們這裡走出去的幾千個實習生在社會上的貢獻。我想補充的是,這貢獻同時也包括我們對中國和亞洲區其他大學、研究所的同仁們透過合作和競爭達到雙贏,因為研究沒有國界,這裡才是亞洲研究院和它的人才的生態環境。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成長的過程 張崢(2)
在我和媒體不多的接觸中,經常會被問到我們從事什麼樣的研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其實這兩個問題都不好回答。我在亞洲研究院負責的系統和網路方向,除了系統研究組之外,還包括網路和無線組。概括系統組的工作,一個比較合適的比喻是蓋一樁大樓,我們負責設計藍圖,然後從磚瓦開始一直到搭建出毛坯房。其他研究組做的工作猶如精裝和傢俱,住戶間每天接觸。所以,住戶是看不見我們的工作的。但如果我們做得不好,不但不合理的佈局會對後期每天的生活帶來不便,而且來一個小地震也許樓就會倒。同樣的,對網路組來說,那就是打造公路。所以,我們處在一條看不見的戰線上,每天需要鑽研和建設的,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從大家每天都用的桌面作業系統到”雲端計算“提供的搜尋、網路郵件和遊戲,從日益重要的銜接這兩者的端對端(P2P)技術,到處都有系統和網路研究人員的貢獻。如果我們的工作做得好,我們的貢獻就會無處不在,又恰恰應該是無處可見。
在中國傳統的重理輕工的教育結構下,從事系統研究的人才不是很多。即使在國際上,根據我的瞭解,比如做作業系統(我們研究問題的一個子集),打得響過得硬的大腕級人物裡華人相當少。系統研究要做得好,既要思路清晰,又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審美品味——這裡有句行話,一個好的系統是“簡單,但不能再簡”。這種審美品味和取向,和當代藝術在上世紀中後葉簡約派的音樂、建築和視覺藝術,和中國的傳統書法和九十年代的新文人畫,有著相當微妙的關係,雖然無法直接借鑑。
去年年底開年終總結會議的時候,我給同事們講了一個網際網路如何將孤獨無援的面盲病患者團聚成面盲族,浮出水面,從而自救並且互救的故事。後來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 。在我產量稀疏質量鬆垮的中文寫作中,關於平日工作的文字非常少。之所以寫下來,是因為我覺得我們每日的工作,除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