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3 / 4)

小說:顧準文集 精校本 作者:竹水冷

義——“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不可知論者。”它始於休謨、康德。列寧批評的維也納經驗批判主義,其實是康德主義清除掉不少宗教成分以後的東西,這個流派對於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起過很大作用。杜威主義也屬於這個潮流,不過是維也納學派以外的一派。

近代自然科學的實驗主義、多元主義,以及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繁榮昌盛,總的來說,是唯物主義的經驗主義的後果。可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被列寧所誤,卻一直把它看做是貝克萊主義的“一丘之貉”,悲乎!

1973年8月4日

顧準《顧準文集》

附一:從詩到散文——《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出版追記

我不相信命,然而,事實有時候卻逼著我不得不承認命的存在,五哥顧準生前命不好,一生坎坷。死後命仍不好,真可謂命運多舛。他的遺著《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從整理成書到出版問世,費時18個春秋,其間經歷了幾多波折和艱辛,最後還不得不移至香港出版,這一切,豈非命歟?

古人對許多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囿於當時的條件,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只好一概推之於命。其實,在命的背後隱含有必然性,不是不可以解釋的。所謂命中註定,常常不過是某種必然性的非科學的表述。五哥此書所遭遇的命,自然同樣也是可以解釋的。

五哥生前根本沒有想到過出版這本書,也沒有想到過會出版這本書,因為他寫本書各篇時,純粹是為了滿足我個人的要求,或者是答覆我的提問,如關於西方史,騎士文明等篇;或者是和我討論甚至爭論某一問題,如關於民主問題的各篇以及關於哲學問題;或者是對我的筆記所寫的讀後感(實際是對我筆記的批判),如關於老子、孔子、韓非各篇。記得當時我還在五七幹校,這時正是法家盛行,批孔之聲充斥於市的時候,我對於這些歷史人物只知道一些皮毛,或者根本無知,為了不至於盲目地隨聲附和,找了當時能夠找到的非常有限的一些書來讀,隨手寫下了一些筆記就教於他,這就引發了他的議論。關於哲學的兩篇,尤其是《辯證法與神學》——實際是對《反杜林論》的批判,也是如此,當時我所在的五七幹校,正在學習《反杜林論》,那種學習,當然完全是皮相的。其中只有關於資本原始積累一篇,是應30年代的一位老朋友之請所寫,這位老朋友也已於1979年去世。顯然,這些看似隨手寫來的筆記、讀後感,決不是信手拈來之物,而是作者多年來的積累,凝結著作者多年來的思考、探索、研究的辛勤勞動。有誰能隨手寫出這樣的筆記?

翻開歷史,古今中外,究竟有多少有價值的思想資料和文獻為塵土湮沒,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而且為數不會少。即此而言,五哥這本書今天能夠出版,實在是幸運的。然而,它的出版,卻也歷經艱難、心酸。

1977年,那時我有的是時間,曾把他陸續寄來的那些筆記,稍加整理分類,重新抄寫了一遍,裝訂成冊。這些筆記,用的是當時廉價的極薄的信箋紙,取其輕而容量大,然而經不起翻閱,重新抄寫一份,一方面是為了藉此可以多儲存一份,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翻閱的方便,原沒有存什麼出版的奢望。

1980年初,在北京舉行顧準和他妻子汪璧的追悼會之後,一些老朋友曾經議論過為他出一本集子,以志紀念,然而因為事非易易,一時難以實現,也就擱下了。

大約1982年或更早一些,顧準的子女知道我儲存得有一份他們父親和我的“通訊錄”(筆記),向我索要去閱讀。他們急於想透過“通訊錄”來理解他們父親的迫切心情,我理解。估計在他們五個兄弟姐妹中都傳閱了的,在他大女兒那裡駐足的時間最長,至少有一年左右。1984年2月,給我寄來了一份“讀後附記”,“附記”中說:“流暢的行文,深邃的洞察力,中肯精闢的分析,使人折服。在這後面的是父親對國家前途極度關切的責任感和探討真理的熱情、勇氣,它是如此洶湧澎湃,深深地激盪著我的心。原有的父親的形象,至此徹底地清晰高大起來。骨肉情感,對動亂年代和家庭變遷的痛苦回憶,成年以來對文中所及問題的思考,以及嚴酷的自我剖析,所有這一切,糾擾在一起,多少個夜晚不能成寐”。“後記”中還說:“我逐年追蹤著父親的一生,1957年以後,他是一步一步從地獄裡蹚過來的呀!他的深刻的思索,常常是在數不完的批鬥、侮辱甚至捱打之中完成的,在他最需要親人的時候,親人遠離了他,可是恰恰他的思考,包含著更多的真理。人生只有一個父親,對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