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1984年正式出版。《社會主義會計的幾個理論問題》是根據作者第三稿整理而成(此書得以出版,應該感謝諸尚一、夏高波兩先生)。按照作者原意,準備在第三稿的基礎上再作修改,然而也未能竣其事。因此,兩書都是殘篇。這兩本書“對於會計學的性質、主體、客體(物件)、作用、任務、方法和組織,進行了全面和正確的闡述”,“結合我國的實際,提出了精闢的見解”,“確有獨特創見,獨特風格”(以上引文均見《立信會計選輯》第四輯)對於長期來在會計理論上有爭論的問題,作者在這兩書中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
顧準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留下的著述雖不多,但是他的某些觀點、見解產生的影響卻不小。早在1956年,他就已經極其敏銳地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貨幣關係和價值規律這一根本性的問題給以莫大的關注並進行了深入研究。1957年《經濟研究》第3期發表了他的長篇論文《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孫冶方曾指出: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問題,是吳絳楓(即顧準)最先向他提出的(詳見《經濟研究》1956年第6期孫冶方《把計劃和統計放在價值規律基礎上》初次發表時的“後記”,此文在收集到各種文集中時,“後記”中的這一段話均未轉錄)。
在這篇論文裡,顧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不可能沒有經濟核算;而要進行經濟核算其所能憑藉的工具只能是貨幣、工資和價格,這“就是採用了一個公共的價值尺度”,舍此沒有其他選擇。商品貨幣關係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不能排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