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運氣,這個問題在‘性’能可靠的制導炸彈出現後才有效解決。)
如果給122米或者152米的榴彈炮裝備聚能破甲彈效果如何呢?實驗表明對於芬蘭人的工事基本沒有效果,而這點在向蘇維埃的軍事高層公開聚能破甲彈時林俊已經說明。
實驗並沒有使用大口徑的聚能破甲彈。因為蘇維埃現在沒有,以後也只會研製122米的聚能破甲彈,更大口徑的不再考慮範圍內。用毫米加農炮做了實驗,雖然理論和實際能穿透15米的鋼筋‘混’凝但實戰中效果還不如一般的爆破彈——直線‘性’小直徑穿孔對於依據地形掩護購置的地堡,常常就是把人家的“‘門’簷”鑿個‘洞’。主體部分根本沒事,而這還需要炮兵冒險抵近炮擊才行。
大口徑的傢伙都沒轍,林俊的秘密武器rpg…7也就是能對付一些小型的輔助地堡工事,那些裝備了大炮的芬軍超級工事還得靠203毫米以上的傢伙去對付。
蘇維埃有這樣的大傢伙嗎?有,而且數量不少,但炮兵同志們對於手頭的br_915式305毫米榴彈炮還是不滿意——一個威力“不足”一個重量過大機動不便。
這個威力“不足”讓林俊有些“暈”,要知道203米的炮彈從高空落下可以鑽入深達10米土層才爆炸,就是1米以上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也能擊穿,但想想那些堅固到“不可思議”的防禦工事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威力不足”。
對於要塞佈防林俊是個外行中的外行,其實他前世時期絕大多數軍人對於“要塞”都是絕對的外行,“要塞”這個名詞可以說屬於它的時代最後也就是二戰,但在二戰中它們還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其實過段時間林俊就
去看看黑海沿岸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那個可以說世的要塞(比利時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在1935竣工後,在當時被列為歐洲最重要的防禦陣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那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瞭解蘇維埃:相比於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堅固程度,埃本…埃馬爾要塞更像個兒童的玩具。從曼施泰因‘花’的力氣和德軍的傷亡就能想象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堅固程度。),在那樣的要塞裡才能明白“要塞”的含義。
想要攻克它,那就先了解它——林俊想讓蘇維埃將來有可能實際參與進攻“曼納林防線”的炮兵指揮官們知道:到底什麼是要塞。
但現在他沒空,因為重型火炮設計局來了幾位專家,有幾種專用於攻克堅固工事的大口徑火炮設計要他過目。
來的專家中領頭地是蘇聯著名重型火炮設計師伊利亞…伊萬諾維奇…伊萬諾夫。蘇維埃重型火炮地“教父”。
伊萬諾夫這次拿來的主打設計可以說完全就是為“曼納林防線”量身定做的——對付防禦堅固地堡壘最好的火炮是大口徑的榴彈炮或臼炮。因為大角度落下炮彈的殺傷力比直‘射’加農炮的效果更好!
蘇聯原來就有280米臼炮,但機動能力不行,這次得到國防委員會的直接指示。要求伊萬諾夫和手下地設計師們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設計一種大威力的臼炮。伊萬諾夫憑藉豐富的設計經驗和大膽的構思,將現有的br_l型履帶式榴彈炮炮架和280毫一種機動能力可以的新式重型臼炮。
透過伊萬諾夫介紹,林俊得知這種臼炮的機動能力與現有地br_相同,用“***國際”或“伏羅希諾夫戰士”履帶式牽引車牽引都可以有效機動,如果沒有這兩種專用牽引車。用現有的大功率農用拖拉機也能湊合,只是這樣牽引效率不高(事實上紅軍常這麼幹)。
現有的280米臼炮和一戰時的那些臼炮也有些不同,因為身管長度已經和榴彈炮差不多,炮口初速356米/秒,最大‘射’程只有10650米。發‘射’地‘混’凝土破壞彈重達246公斤,威力驚人,如果是60度的‘射’角近距離發‘射’,能穿透2地鋼筋‘混’凝土。該炮的水平‘射’界為左右8度。高低‘射’界為060,戰鬥重量預計將超過18,在運輸時能夠拆卸成3分,如果是短距離機動。直接掛上牽引車就可以機動。
“伊萬諾夫同志,什麼時候能夠有樣炮?”
速度也是林俊所關心的。
“如果立刻進行實驗。最晚兩個月就能拿出樣炮。”
39歲的設計師十分自信,這就是蘇維埃的速度。
林俊拿出試製命令書,刷刷幾筆就簽署了試製三‘門’樣炮的命令,後面還附帶:如果‘性’能滿足要求,在年底前再生產9‘門’,全部裝備列寧格勒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