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筒前端側面有兩個半圓形卡槽,用於裝卡瞄準蓋內地聯結器,以進行概略瞄準。
聯結器前方刻有距離分劃,長刻線依次代表‘射’擊距離loo,短刻線與相鄰長刻線之間的距離分劃為
瞄準蓋後部設有前微孔、後微孔、視界窗,‘射’手眼睛近貼前微孔,透過視界窗,將目標套入後微孔中心,即可進行‘射’擊。
另外,為保證手投或運輸過程中手榴彈頭不會從瞄準蓋內滑脫,在瞄準蓋內設有固彈簧片,平時固彈簧片卡在發‘射’筒止動槽內,起到固彈作用。
這種火箭手榴彈利用發‘射’筒發‘射’時,‘射’手需左手握緊彈頭與消焰罩,防止兩者相對位移與轉動,右手首先將瞄準蓋旋轉15至30,使固彈簧片退出發‘射’筒止動槽。再向後拉動瞄準蓋,使瞄準蓋後退到聯結器最後方,然後再旋轉聯結器,直至聯結器與火箭手榴彈脫離。
將聯結器頭部稍許捏扁,‘插’入發‘射’筒半圓形卡槽內,這時‘射’手還要注意聯結器一定要裝到位,以免影響‘射’擊效果。
根據‘射’距,將相應的距離分劃線與發‘射’筒上的基準線對齊,將擊發按鈕豎直向下移動退出二道保險(弧形槽)再旋轉擊發按鈕,使擊發按鈕與簡體呈90可擊發狀態。然後按照正確地姿勢進行瞄準,瞄準目標後,向後扣動擊發按鈕使‘操’縱杆釋放擊板,擊板在扭力彈簧的作用下旋轉120,打擊擊針,使火箭手榴彈頭髮‘射’。
手投時就無需卸下瞄準蓋,只要將手投式發火件保護帽擰掉,取出拉火繩,用力拉出拉火繩即可向目標投擲。
聽完具體的介紹,著‘操’作步驟就讓林俊聽得開始有些頭大,更不用說那一大堆零部件的功能:“拉斯洛夫,廳你這麼一說,這普通士兵要熟練使用它就必須經過非常系統的訓練,不然很難使用。”
還真是巧,這個時候一直“面無表情”的拉斯洛夫臉上的那道可怖地傷疤跳動了一下,就站在林俊身邊地蘭德斯科奇幾個衛士頓時都死盯著拉斯洛夫。都算是條件反‘射’。
感覺到自己衛士們那種瞬間爆發出來的氣勢,林俊手微微一抬,“拉斯洛夫,你平時要防止臉部受涼。臉部神經受傷後很容易引發後續地‘毛’病。”
“謝謝您,元帥。您地妻子是最好地外科醫生,武金斯卡婭同志看過我的傷,如果沒有將軍同志,我連說話都可能有問題。”
“是恢復期那會嗎?”
“是的。元帥。”
拉斯洛夫不是因為林俊批評他的設計有些不合理而難堪,臉上是不自覺地‘抽’動。他自己根本不能控制。
剛才邊上工廠的人都嚇了一大跳,廠長同志都感覺心臟要跳出來了,連響解釋一下地話都說不出來!
廠裡同志們是知道准尉同志一直面無表情是因為他根本做不了表情,面部神經受到損傷的結果;有時候卻又會不自覺的‘抽’動。看著非常嚇人,會讓人以為準尉心裡是不是有大的心理‘波’動。其實准尉是根本控制不了,無意識地。
“這手榴彈是我的第一種設計,實際試驗時發現它還是有很多缺點,比如這發‘射’筒有點短,導致火箭彈頭的導向行程短,加之瞄準基線較短。因而‘射’擊‘精’度較差。但如果加長髮‘射’筒又會導致攜帶不便。違背了原來的設計初衷;‘射’手如果‘操’作不當,手部及瞼部可能會被後噴的火‘藥’燃氣燒傷。所以我就有了第二個想法。”
“原來還一直想簡化它的設計,但都不成功。”放下了那根“棍子”。
說完拉斯洛夫拿起了邊上臺子上放著的那個榴彈發‘射’器。
還沒等拉斯洛夫解說。林俊先開口了:“你見過德國人用訊號槍改裝、配有超口徑彈頭地戰鬥手槍沒有?”
拉斯洛夫有點不明白:“沒有,元帥。有什麼問題嗎?那是種什麼武器?”
“沒有,只是隨口問問。”
林俊不是隨口問問,而是想證明心中地一個疑問: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還是獲得了什麼啟發。
“戰鬥手槍”是早有出現,而德國步兵使用的配有超口徑彈頭地戰鬥手槍在明斯克作戰的最後階段已經有少量繳獲,但拉斯洛夫不大可能見過:佈列斯特要塞保衛戰時德國人還沒有使用那種奇怪地武器。
如果單說23毫米戰鬥手槍,那拉斯洛夫有可能會見過;不過就是有繳獲,軍械准尉一般也不會注意到那種外形普通的“訊號槍”。
看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