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要用囚犯地地步。不過是想那些還關在監獄裡被“肅反”的最後一批人員不再‘浪’費糧食,加上那些罪行相對來說比較輕的囚犯,讓他們去發揮出自己地預熱。為自己的罪行贖罪。
早期因為“肅反”而進監獄的人大部分人早就被釋放,這會還在監獄裡的除了普通囚犯,倒是有不少“肅反”時的儈子手,現在他們正在監獄裡服刑。
亞歷山大已經成為一名“真正”的內務人民委員:這次算是廢物利用,一群炮灰也總比麥田裡的稻草人強。按照他告訴林俊的話:“就是十個換一個,也能報銷三萬法西斯。”
林子大了啥鳥都有,就是在蘇聯,這麼大個國土上“聚集”到監獄和教養員地盜竊犯、經濟罪犯一加起來也是個大數目。還有其它問題的***犯也不少。上千萬人的軍隊,前期作戰中也有極少部分開小差的,不是抓住後槍決就是送***營了。
與其在監獄裡‘浪’費糧食,還不如給他們一個機會,為自己的罪行贖罪進入懲戒營!
林俊同意了統帥部的決議,廢物利用,包括那些對現在國家制度唧唧歪歪的所謂“文人囚犯”,讓他們拿起槍、讓他們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才是熱愛自己的祖國!
對於如何使用這些部隊,按照總參給出地計劃。為了便於管理,也是防止有人逃跑,懲戒部隊一般將採用營級編制,每個營大約有800人。每個連大約有150…200人。
作戰時懲戒營將被穿‘插’佈置在作戰部隊中間,以便友鄰部隊監視。懲戒營的作戰任務與普通步兵部隊基本一樣,區別在於他們將被經常被派去執行偵察、側翼穿‘插’等高危險任務,目的是為了發現敵人的火力點、突擊奪取敵人高地等典型地炮灰使用方法。
需要執行鐵的紀律,甚至可以說毫不講什麼人道主義的規定,因為這是在東線將來一線犯了一定錯誤的軍人,只要罪行還沒達到被槍斃的程度,也會被送進承接營。
亞歷山大告訴下面具體實行的人:選人的時候採取自願原則要麼選擇繼續呆在監獄裡。要麼成為一名為足夠和人民去衝鋒陷陣計程車兵!
監獄裡地人明白。與其慢慢在監獄裡爛掉(仗打得這麼大,部隊和勞動人民地物資供給都出現一定得困難。更別說是監獄了。),還不如上前線去同法西斯拼殺。這樣就算在戰鬥中死了,家裡還能成為烈軍屬,受到國家的優待,自己也能留下個好名聲。
監獄裡符合條件地絕大部分人會報名參加,當然,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不敢不參加:有些人雖然怕死,但如果不參加,死亡在他們眼裡也許立刻就會降臨。
國家給了他們機會,如果這還不把握,那就真是無可救‘藥’的垃圾了逃避兵役的普通人都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更不用說戰爭中的那些囚犯!
其實亞歷山大手下的人就是那樣準備的:自願。繼續呆在監獄裡?他們計劃如果有符合條件的囚犯不願參加,那這些囚犯不僅僅是犯有普通罪行,甚至可以和叛國罪行相提並論,這樣的人只會有一個結果等到那些報名人的人被送走後,其他人會被全部槍斃!
垃圾,連垃圾都不如的社會渣滓,留著幹嘛?!
林俊知道,這個懲戒營是特殊歷史的特產,不過是亞歷山大這個“狠人”將時間提前了。不過在林俊看來懲戒營也不是一無是處,甚至出現過多名“蘇聯英雄”,很多活下來的人獲得勳章。
歷史上原本的罪犯和囚徒用自己的行動洗刷了自己的罪行。成為國家的英雄,知道了如何去愛自己地蘇維埃祖國。
被送進懲戒營的既有平民百姓。也有原來地軍官,而據林俊所知,這其中還有不少“歷史上”的名人:比如著名的有馬特維恩科中尉。他在1941年10月維亞濟馬會戰中受傷,出院後在返回部隊途中開小差,在老家躲藏起來,後被送到第265懲戒營,成為一名出‘色’地敵後偵察英雄。
還有像濟亞…布尼亞托夫,他曾經擔任第123懲戒營的連長,他和他的部隊作戰可以用英勇頑強去形容:1945年初奧得…維斯瓦戰役中,第123懲戒營充當強渡維斯瓦河的先鋒。為後續部隊開闢登陸橋頭堡。
在沒有任何炮火掩護的情況下,第123懲戒營的進攻於1月2日深夜開始了,他們剛出發就遭到德軍異常猛烈的火力壓制,戰士們只好緊貼在橡皮艇上側著身划槳,聽著對岸‘射’來的子彈從自己頭頂呼嘯而過,不時有迫擊炮彈擊中滿載士兵地渡艇,人體和橡皮艇的碎片夾雜在一起被炸上天。
第123懲戒營劃到河中心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