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1 / 4)

小說:蘇聯英雄 作者:蝴蝶的出走

不算那些規模小些的銅礦,單單夠得上世界級的大銅礦蘇聯就有三個:赤塔州的烏多坎;蘇聯東部地區北極圈內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西北部、葉尼塞河下游東側的諾里爾斯克…塔爾納赫;哈薩克的科翁臘德巨型銅礦。

雖然不能和智利相比,但蘇聯不缺銅,每年的產量也不少,但現在還是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

彈殼是槍彈上最複雜的零件,用於裝填發‘射’‘藥’,並且把彈頭和底火連線在一起,發‘射’時還要承受火‘藥’燃氣壓力和槍械自動機的力量。別看它看似簡單。生產工藝還是相當複雜的。

林俊知道這會紅軍的槍彈消耗已經達到一個天文數字,就是後勤部‘門’加班加點的生產。前線部隊還是不得不發出“節約***”的命令。

槍彈彈殼不像炮彈彈殼,紅軍在作戰中被回收的情況有,但並不普遍。銅資源到處都要用,槍彈生產部‘門’已經面臨銅、鋅配給不足的難題。

其實不用林俊想到,後勤的同志和各家工廠在戰爭開始後就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這會還在飛機上的林俊其實到了莫斯科後會鬆口氣同志們因地制宜,有些工廠已經在使用覆銅鋼鋼板製造彈殼,有些工廠就用塗漆鋼彈殼工藝,只不過這會還沒來得及被送到一線部隊而已。

由黃銅改為覆銅鋼或塗漆鋼製造彈殼,對於戰爭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節約了成本,同時也有利於避免戰時銅資源“打架”、供應不上的風險。

和平時期槍彈生產的工廠數量沒有如今這麼多,很多工廠都是臨時徵調轉產;蘇聯的國土又無比巨大,戰爭中各地區的資源呼叫顯然也會受到地域因素和運輸的巨大影響。這才導致各地不同的軍工廠想不同的法子,為了速度和節約資源。

黃銅供應能夠保障地工廠還是繼續生產黃銅彈殼,像位於哈薩克的幾家槍彈工廠,供應指標能夠按時運達,搞覆銅工藝或者搞點鋼板。對於整體戰略而言,這裡還不如用黃銅。

在距離黃銅生產冶煉生產基地過遠的工廠,與其等不能定時送達、數量也不能保證的黃銅板材,還不如干脆“‘逼’起來”研製塗漆鋼彈殼。

在化工、電鍍有一定基礎的地區,工程師和技工同志們就搞覆銅或鎏銅工藝發揮同志們地智慧,因地制宜,一切為了前線!烏德穆爾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首府伊熱夫斯克,“紅十月”彈殼製造廠。

一號檢驗車間,巨大的廠房內有12排長長的檢驗臺,每排檢驗臺長達近80米。每隔一米多就有一名檢驗員在工作,總共加起來有600名檢驗員在這裡緊張的工作!

這樣的檢驗車間在彈殼製造廠有整整4個!工人加起來近6000名!

一眼望去。所有檢驗員全部都是‘婦’‘女’同志,這裡採取的是24小時不間斷的滾動式工作制。同志們幾乎沒有休息天,除非生病請假或有什麼急事,不然大家都會在工作,每天工作時間從以前的八小時曾加到現在的普遍超過10小時!

工廠已經兩次擴大生產規模,熟練工人數量不足,只能增加同志們的工作時間。

男人們很多都上前線了。伊熱夫斯克和附近農村地‘婦’‘女’同志們都接受黨的號召,離開自己地家庭,從一些能夠離開的崗位來到兵工廠,生產打擊法西斯的武器***!

同志們沒有一點怨言。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一切為了蘇維埃祖國!!!

老工人們教會剛來的人如何熟悉手頭的工作,很快她們就成為生產的主力軍!沒有熟練的技能、沒有文化沒關係,工作會讓一個最樸實地農村家庭‘婦’‘女’很快成為技術優秀的技工。

伊熱夫斯克原來有近四十萬人口,但這會在街道上,只能看到極少數的行人,能夠工作的人都在忘我地工作,而伊熱夫斯克輕武器兵工廠所屬的十幾個生產聯合體是城市中最繁忙的地方。

彈殼檢驗車間,這裡可以說是最不需要技術的地方只需要一雙敏銳的眼睛、認真負責的態度和麻利的手腳。只要有這幾樣。就能在這裡成為一名光榮的勞動者。

在這個車間裡,姑娘很少。上了點年紀地大媽倒是不少………年輕人都去學習技術當“真正真地”技術工人了,大媽們擔當起了檢驗彈殼的重任,為此兵工廠領導部‘門’甚至想盡辦法搞來了一大批老‘花’眼鏡,提供給‘婦’‘女’同志們。

工人同志用推車和木板框將堆積成山地待檢驗彈殼分到個個‘操’作臺上的大格子裡,檢驗員們手腳麻利的檢查一個個彈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