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硝煙,自己的戰艦被擊中了“一號炮塔中彈,沒有擊穿頂部裝甲!”
而一發近失彈落在右舷外十多米的位置,右舷外到處都是巨大的水柱!
“蘇聯”號厚重的裝甲頂住了那發穿甲彈運氣不錯,炮塔頂甲要比兩層甲板水平裝甲加起來還要厚得多!
“我們也擊中了德國人,一號目標正在冒煙!”戈洛夫科一看本艦損傷不大,立刻將注意力回到對手那406毫米炮彈顯然擊中了領頭的德國戰列艦!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北冰洋的驚濤5——戰列艦最後的決戰3
德國人延用一戰的經驗,使用較輕的彈頭來達到較遠的‘射’程,以便與對方大一級口徑的主炮抗衡(一戰時地280,這次的對抗目標是英國地406(納爾遜級)。‘射’程差距是拉平了,只是英國人的新式戰艦不再是一戰時輕防護的貨‘色’。納爾遜的406炮在20000碼上就可能將“俾斯麥”級開膛,而“俾斯麥”級在15000碼上都未必能把對方怎麼樣(對於這一點。德國就沒製造406毫米艦炮的經驗,要是船等炮顯然不現實,德國設計師還是很高明地。l小說'而“納爾遜”級在海戰中要是同“俾斯麥”級搶佔t字頭,用腳趾頭就能想象誰能贏,納爾遜”級地特別設計有點“先見之明”。)
由於德國是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列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儘量採用了現成地技術:主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揹負式佈局,前後各佈置兩座。這種佈局在二戰比較少見、也常被人詬病。稱採用這種佈局不利於減少艦體長度與裝甲帶長度,但這也是出於它自身的特殊原因與特殊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