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1 / 4)

不久,臺灣中國醫藥學院內部發生糾紛,一時無人主持。

當時,“###”派了15名董事進行改組,而15名董事中,9人為西醫,由西醫主持中醫藥大學,引起學校一片反對之聲。

在此情況下,蔣介石便找到陳立夫,與之商量說:“中國醫藥學院依照教部之處理辦法,必將垮臺,只有你去,才能挽救,中醫歡迎你,西醫不便反對你,因為你一向為中醫說話,但你是學科學的。

”陳立夫想到要振興中醫藥事業,必須振興中醫藥教育,因此欣然受命,擔任了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陳立夫到任後,解散了原來的董事會選了5箇中醫、5個西醫、5個對學院關心而非醫生者,共15人組成董事會。

院長一職,由於一時無法找到兼中西醫二者之長者擔任,不得已,只好聘請著名教育家鄭通和先生擔任。

在陳立夫指導、鄭通和具體領導下,中國醫藥學院發展很快,他們從香港請來教授,自己編寫教材,克服很多困難。

開始,學院沒有自己的教學醫院。

陳立夫親自找到蔣經國,請予支援,蔣經國即專門撥出款項,建起了教學醫院,有病床800多張,成為臺灣惟一的一所中西醫合作的醫院。

學院也逐步具備了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資格,每年畢業700多學生,深受社會歡迎,為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準備了人才。

後來,陳立夫繼續努力,在臺灣確立了中醫的法律地位,在臺灣一些公、私立醫院陸續設立中醫部,公勞保中醫也能享用,臺灣衛生署對中醫的態度也逐漸改變。

看到已取得的成就,陳立夫覺得十分欣慰。

(二)翻譯《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國科學技術史》是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所著,分7卷共12冊,總計850萬字,此書涵蓋了中國古代的自然科技,併兼及中國古代人文和社會科學。

李博士以大量的史實證明,當西方還在黑暗中摸索時,中國的祖先已在數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以及醫學方面做出了相當大的成績。

他認為沒有中國先進的科技對西方的輻射和影響,也就沒有16世紀近代科學在歐洲的發展。

李約瑟博士抗戰時期曾在陪都重慶英國駐華使館中英科###絡處工作,與陳立夫常有交往。

復興文化(2)

李約瑟熱愛中國文化,尤其是對中國古代科技有濃厚的興趣,想寫中國科技史,多次就著書計劃求陳立夫予以幫助。

時任###長的陳立夫鼓勵他寫作,並贈送他一部《漢書》,介紹有關人士和機構,為他調查、寫作提供幫助。

同時,###還推薦了10名中國學者參加工作,特別是金陵女子大學的化學家魯桂珍博士,長期參與合作,後來與李約瑟結為百年之好。

由於中外科學家的鼎力合作,中英聯絡處的研究工作進展十分順利,李約瑟的足跡遍及大後方各主要研究機構,學術文化中心,收集了大量資料,並與中國工匠進行接觸,探討一些器物的製造方法。

這些,都為李約瑟寫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由於陳立夫與李約瑟長期形成的這種非同尋常的友誼,所以當陳立夫提出翻譯《中國科學技術史》鉅著時,李約瑟即表示贊成,並至函說明:“翻譯我這本書時,可以不必依其原本厚度,可拆開依照其分量分成幾本。

”陳立夫要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訊息傳出後,得到各方大力支援,經濟上得到著名船王董浩雲(董建華之父)、嘉新水泥公司張敏鈺等企業的財力資助,董先拿出4萬美元、張則拿出1萬美元。

陳立夫向蔣介石彙報後,蔣也給予鼓勵,說:“這計劃很好,如經費不足,我會支援你。

”出版上得到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的承諾。

於是,陳立夫很快成立了編譯委員會,由孫科任召集人,王雲五為顧問,委員會下成立由陳立夫為主譯,劉拓為輔助的理事機構,遴選各方專家學者共策進行,這樣,譯事工作全面啟動。

翻譯《中國科學技術史》,這一工程十分浩大,蔚為大觀,參與人數之多、涉獵範圍之廣,均為臺灣過去所沒有。

到1986年,已譯成並出版計14冊。

與此同時,陳立夫又利用各種資料之便,編成了一套《中華科學技藝史叢書》,計25冊,涵蓋我國所有科技如農業、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