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在元帝面前告了他一狀,說他“欲得大位”,欺君罔上,洩露宮禁機密。
賈捐之被斬首棄市。石顯卻在元帝面前博得了個“不阿私”的好名聲。
“藤與樹”是本書的主題。
全書的主要素材源自《漢書》,間接參考了《西京雜記》等“野史”的材料作為佐證。
全書的時間軸線則基本以《資治通鑑》為參照。但《資治通鑑》對個別時間的判斷顯然存在問題,比如劉邦滅項羽是在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年底,次年五月便有兩件事情:一是劉邦解散了多餘的部隊,“兵皆罷歸家”。二是在洛陽南宮置酒,與群臣宴飲。在這場宴會中,便有了劉邦那段著名的感慨:“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但《資治通鑑》和《漢書》均把這兩件事算在了高帝五年。項羽未滅,劉邦是不可能解散部隊的,更不可能和群臣一起總結項羽“失天下”的原因。因此,本書將這兩個事件的時間放在了高帝六年五月。
以上僅為一例。還有其他類似的情況,不再一一贅述。
全書正文部分共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共分4章,分別敘述西漢帝國的文帝、元帝、成帝、哀帝四朝。如此安排主要基於三點考慮:
其一,西漢王朝的治理理念,以及劉氏皇統的許多傳統做法,都是文帝開創的先河。因此,需要把文帝朝的事情做一些簡單的交待。
其二,本書的主旨在於呈現西漢王朝落日餘暉之全景,而元帝朝是公認的“由盛及衰”的分水嶺。因此,在文帝朝做背景式的介紹之後,隨即轉入元帝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