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上書規諫。
谷永仗著王家的後臺支援,對成揭秘西漢王朝敗亡之謎:庸才當道 作者:周大江
首楔:兩種人的舞臺(1)
無論官場還是職場,自古以來都是兩種人的舞臺:一種人像樹,一種人像藤。
像“樹”者,生性頂天立地,但能不能成為所謂的“中流砥柱”,卻要看機緣與造化。總的來說,這種人大多剛而易折,因此註定命運多舛。
像“藤”者,緣“樹”而生,常常春風得意。他們的得意與幸福,或多或少要以犧牲大局或組織的利益為前提。“為藤之道”在於“柔”,觀其要訣,首先便要做到“責任感”或“大局觀”,甚至是人性良知的泯滅,否則便不可能在仕途宦海的風雲變幻中,從從容容地做一棵進退取捨皆自如的“藤”。
所謂做人的“缺點”,哪怕只是捕風捉影的嫌疑或猜測,都會成為“樹”身上致命的軟穴,也是他們一生中最沉重的負擔。因為這些東西常常被對手抓在手中,無休無止地放大,進而演繹成為擊潰全道防線的突破口。
但同樣的東西,在“藤”的身上,卻是無往不勝的利器。他們不追求完美,甚至不在意道義與公理。“我是小人我怕誰?”人家無需捍衛自己的形象,一切以利益為先導,變或不變,真或者假,都要看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因為沒有了這種“庸人自擾”的包袱,“藤”的機器就會開動得出奇的輕快。他們會把自己身上哪怕一丁點兒的優勢或優點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來。
換言之,人生的“缺點”,在“樹”的身上,便像一小滴黑漆落在一張巨幅的白綢上,它的視覺效果會被自然放大。同樣,人生的“優點”,在“藤”的身上,如同一小滴白漆落在一張巨幅的黑布上,同樣也會產生無限放大的視覺效果。
再換言之,人格高尚者如果有了汙點,便會令人生疑,甚而遭到全盤的否定;人格卑鄙的人如果有了優點,便會變得可愛,不那麼可惡,甚而贏得全盤的肯定。
人間的法則就是這麼有趣。
在我們這個“官本位”文化的國度,數千年來只有官場而沒有職場。即便在傳統文化日漸脫胎換骨的今天,新興不多年的職場,也大多是古老的官場規則的延續。因此,歷史上的官場現象,便是當今職場文化的始祖。
二者只有存在時間和表現形式的不同。不要以為古遠的歷史和我們今天的現狀一點兒關係也沒有,正如我們每個人的過去都不可能與當下的現實或前方的未來風馬牛不相及。
讀者朋友如果不相信“藤”與“樹”的存在,不妨睜眼看看自己周邊的人和事;如果不信今天的職場文化實際上是傳統官場規則的變種,不妨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照照今天的人心百態,看看到底有多少異同。
2000年的歷史就像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我們今天在這一端,而另一端的西漢王朝正好處於落日的餘暉之中。我們只能依稀看到它遙遠的背影。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過去是過去的今天,今天是未來的過去。在這條一脈相承的“長江之水”中,今天的時代不但深受其滋養,也深受其束縛。
姑且只談2000年前西漢王朝的古人,到底有多少影子折射到今天,讀者朋友們可以自己去判斷。
西漢王朝的江山雖然是高祖劉邦打下來的,但帝國的治理構架,則為他的兒子、文帝劉恆所開創。因此,劉氏皇統的根,還是應該追溯到文帝身上。
文帝之後,經歷了景帝、武帝、昭帝和宣帝4朝的連續昌盛,從元帝劉姡Э�急閌且桓齜炙�耄�喲俗�虢�尤障碌木車亍U饈搶�返墓彩丁�
皇帝無疑是帝國的核心,也是支撐天下興亡的大樹。從元帝朝開始,帝國其後的皇帝們便一代不如一代,再沒有了“擎天嘉木”的風采。
既然皇帝不能支撐帝國的天空,那麼,必然會有臣子站出來,分擔更多的戲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臣子們的命運,便更多了幾分精彩,也多了幾分苦難。
正因為如此,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帝國的官場才更富於戲劇色彩,也才更富於借鑑意義。
但無論如何,在廣闊的舞臺上,依舊離不開兩種角色:藤與樹。
“樹”的命運無疑是最悲涼的。
僅就西漢王朝下半頁而言,這類人的命運便可以分為如下4種:
第一種命運以韓延壽為代表。
韓延壽是宣帝朝有名的地方官。他曾經做